一、武夷新區發展規劃
201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謀劃建設武夷新區,全面開展總體規劃、啟動區的控制性詳規和修建性詳規編制,統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城市規劃總體布局。
2010年1月,省委書記孫春蘭到正在規劃的武夷新區調研,強調要從現代城市建設理念出發,規劃標準要高、建設標準要高,做到交通等基礎設施先行、環境保護措施同步、社會事業布局合理、片區功能定位明確,建設一個符合南平實際、面對未來需求、凸顯地域特色的武夷新區,真正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帶動作用。2010年5月28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武夷新區建設,并原則通過了《武夷新區發展規劃
目前,武夷新區擁有武夷山機場,浦南高速公路、省道303線、峰福鐵路貫穿境內。國家和省里在武夷新區布局了合福、浦建龍梅等高(快)速鐵路,武邵、寧武兩條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未來幾年,將形成一個立體化、大規模、放射性的重要交通樞紐,將有效地把行政半徑轉換為經濟半徑,在閩北形成1小時經濟圈,在對接沿海中心城市和港口上形成2—3小時經濟圈,其在海西的交通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武夷新區將成為海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武夷新區建設,對南平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發揮武夷山“雙世遺”品牌優勢,發揮閩浙贛邊聯接沿海、拓展腹地的新興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把海西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具有重要意義。建設武夷新區是突破延平區的空間局限,尋求產業提升,實現經濟半徑轉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平臺。建設武夷新區使延平區拓展、延伸,騰出發展空間,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提升城市功能,使之成為城市發展新的集聚中心。第一,要結合南平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突出區域特色,組織編制新區中心城市總體規劃,興田、將口、童游等片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產業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專項規劃,科學定位各片區功能和發展格局。
第二,要抓緊組織開展規劃環評、區域環評和項目環評,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保護青山綠水,發揮生態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宜居新城。
第三,要統籌新區與啟動區建設,要加快推進興田、將口、童游三個重點發展片區建設,啟動新區行政中心、閩北經濟開發區以及合福高鐵南平段、寧武和武邵高速公路、芹口通樞紐綜合服務區等項目建設。
二、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
2010年5月27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復意見中指出,《規劃
海峽西岸城市群東與臺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為全局做出更大貢獻。
一是要加強區內分工協作和城鄉統籌,帶動海峽西岸經濟區整體發展。
加強區域綜合交通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區域一體、協調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力度,提高資源節約利用的能力。
二是要求落實到各層次城鄉規劃中,完善城鄉規劃體系。
要加快新一輪福建省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抓緊組織編制《規劃
三是要落實空間管制區域,進一步明確管制要求。
要切實加強對重要交通通道和設施、生態廊道、重要保護岸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需要保護和控制空間的規劃管理。要建立健全省一級區域性規劃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各層次規劃管理事權,完善規劃溝通和協調的途徑。要繼續推廣和完善城市聯盟,不斷創新跨區域自主協調機制,促進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要加強城鄉規劃的集中統一管理。各類開發區必須納入城市統一規劃和管理。要圍繞提升中心城市職能,加快各類開發區規劃和建設。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生態移民
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綜合司司長杜平,在2010年4月21日說,目前我國已經從貧困地區遷移出的生態移民達到70萬人。杜平在于銀川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西部開發研究聯合體年會上說,我國西部有很多偏遠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且扶貧的成本太高,只有通過移民才能解決他們的脫貧問題。我國于2000年開始實施生態移民,計劃將西部地區700萬農民通過移民來促其脫貧。我國的生態移民堅持自愿的原則。在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基礎上進行移民。此外,移民新村的建設不但生活條件要齊全,而且教育、衛生等都統籌考慮。國家還提出,一定要注意讓移民有一個穩定的經濟收入,要建立新的產業。各種政策要配套,比如土地的使用證、新的戶口證,都讓移民拿到手。真正讓移民“遷得出、穩得下、富得起來”。杜平說,目前我國政府組織的移民包括工程移民和生態移民。生態移民是為了保護一個地區特殊的生態或者讓一個地區的生態得到修復而進行的移民。但生態移民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隨著經濟的發展,靠政府解決移民接受地的難度越來越大,生態移民的安置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解決。
2010年7月16日,據相關消息,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邊緣的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將啟動大規模生態移民,以加快治理石漠化步伐,鞏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黔東南州地處長江和珠江上游,森林覆蓋率達62%,是國家28個重點林區之一,擁有自然保護區23個,是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但同時,黔東南也面臨著開發與保護的矛盾,近年來,采取將興林與富民結合,在石漠化生態困境地區重建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的方式,建立綠色銀行,讓荒山重披綠裝。從黔東南州政府了解到,為了保護綠色銀行不被破壞,黔東南正在爭取被納入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務院扶貧辦的國家科技扶貧示范區,希望能夠安排專項資金,加大科技扶貧力度,幫助黔東南實施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工程,對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山區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免除生態移民工程的地方匹配資金。另外,黔東南正在探索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即按照森林生態保護者的投入成本、為保護森林生態功能而限制開發的機會成本,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等核定補償標準,明確補償主體、對象和范圍,實施生態建設補償,并爭取從國家層面建立協調機制,建立跨地區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盡快啟動長江和珠江流域生態補償。
森林過度砍伐、山體千瘡百孔,僅僅2平方公里的縣城竟然擠下近5萬居民并且還在增加……說到底,都是一種人與人爭地、人與自然爭利的不和諧畫面。許多看過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現場的地質專家都擔心,在類似地形地貌很多的西部,下一個舟曲會在哪里。到過舟曲的許多人都疑問,既然山大溝深、環境惡劣,何不將村民整體搬遷,生態移民到山清水秀、草長鶯飛之地對于小部分人脫困脫貧,移民固然可以迅速起效;但筆者認為,移民只能是權宜之計,找到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相和諧的那把鑰匙才是解決問題之本。
其一,往哪里移是一個大難題。西部地形復雜,本來留給我們生存的空間就不大,建設新的定居點又可能對本來就脆弱的環境造成影響。有人建議移民新疆或者其他地廣人稀的地方,但生活習慣、民族傳統等又會帶來新問題。
其二,就像甘南州一位官員向筆者所說,舟曲當地老百姓人均年收入才1000元,吃飯取暖怎么能不砍樹劈柴蓋房子、修路就地開山取材也是迫于成本考慮。不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搬到新地方還是一樣要向大自然索取。
其三,很多西部山區險要之地,人類已經生活了上千年,只要尊重生態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豐衣足食的日子不是沒有,怎么科技和經濟進步了反而不行到要移民的地步
一位舟曲村民曾說,那里泥石流歷史上很多,但正是泥石流沖擊扇形成的土地相對更加肥沃養活了祖祖輩輩。倒是近幾年外來人口越來越多,房子越來越密,還都蓋在泄洪區域,成為放大災害的“****”,而許多外來村民恰恰是從周邊環境更惡劣的地方“移民”過來的。今年正值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周年,近期召開的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西部經濟社會向“縱深發展”的戰略舉措,在西部建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也成為下一個十年新的戰略目標。授之魚不如授之漁”,如果生態移民可以成為村民通向美麗新世界的一扇窗口,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不斷發展、提高,那么生態移民將成為保護區人民自我提升與發展的好時機。因此,生態移民不能盲目移,要在行動之前做好規劃,解決怎么移、怎么安置等問題,使生態移民成為群眾整合優質資源的發展機遇,成為群眾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覺行為。生態移民后,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加大社區共建的力度,使相互矛盾的兩方面相互協調,早日走向雙贏。“生態移民”或許是是從根本上,對偏遠地區群眾進行扶貧的可行之路“之一”,但是國家公務員網老師需要客觀地說,只是“其中之一”,但不會是“唯一對策”。但是多年的實踐來看,國家公務員網老師認為,我們需要解決移民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首先要解決好移民的生活、生產問題,通過金融貸款支持統一考慮,能享受低保和新農保等政策的盡量納入范圍;另外,生態移民點上的基礎設施配套要完善,水、電、路、村部、商店和學校等各方面建設要跟上;對生態移民要進行農業技術培訓,確保一戶有一位掌握農業技術的人員;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各單位進行對生態移民的對口幫扶工作,齊心協力幫助生態移民。生態移民決不能“一搬了事”。生態移民的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所以主要的、唯一的標準就是被遷移者在原居住地是否已經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或者已經構成潛在的威脅。至于這些人的生活狀況或者生產方式如何,不應該成為啟動生態移民的主要原因。因為判斷一種生產或生活方式是否合適,除了衣食住行這類客觀標準外,還有這個人的主觀意愿,包括民族、文化、宗教、社會、傳統、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不違反法律,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任何人無權強制。政府和其他人不能越俎代庖,強制他們接受自以為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很多時候,生態移民雖然是不得已的選擇,但移民是減少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破壞的最好辦法。通過遷移或相對集中區域內人口,杜絕人類在生態脆弱區的開發性活動,把這些人力暫時難以恢復的區域設為“生態無人區”,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使其先綠起來,這是從整體上保護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可是,國家公務員網老師認為,移出去的人們怎么活下去,怎樣才能活得更好,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實踐證明,任何移民工程的成功,都是遷出地的推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對于生態移民來說,遷出地的推力往往難以起到作用,決定性的因素是遷入地的拉力.即遷入地為他們創造了什么適合他們的條件,用什么來吸引他們遷移,用什么來保證他們定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