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又是一個考試的周末,眾多自考生再次進入考場,去完成自身考試鏈中的一個或者兩個節點。自考生群體中,有依然未離開校園的“學生”,也有已經工作過的“社會人”,但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考試如同一個個腳印,記錄了他們在追夢道路上的點點滴滴。
缺失的“大學生活”
上周末是博士考試的時間,但同時也是自考生的考試時間。原本在自習室中靜靜看書的陳然(化名),看著不斷來“踩點”的研究生們,心中多了一絲莫名的傷感和羨慕。盡管還不到下自習的時間,她還是決定早點回宿舍休息。陳然是標準的90后,今年剛21歲。在去年的高考中,陳然考中了一所二本學校,但是由于自己考取的是美術專業,高昂的學費和并不稱心的學校讓來自農村的她打了退堂鼓。
“因為聽說有的學生通過自考考上了研究生,當時我就想走自考這條路。”陳然說。然而,在報名后的兩個月里,陳然有些后悔,不僅是同學相互交流中透露出大學生活的美好,還有對于自考的“疑惑”。“兩個月后,媽媽告訴我,讓我回去復讀,但我最終還是決定繼續留下來,出來了就不想再回去。”
復習用的試題、教材還有一個隨身攜帶的水杯,這是陳然上自習的全部家當。如何融入大學生活始終是陳然要面對的問題,然而,至少到現在,她還沒有走出宿舍那個小圈子。從去年9月份到現在,除去有兩個月的時間在一家面館打工外,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陳然都是在自習室中度過。
“有時候走在校園里,感覺自己并不真正屬于這里。”陳然說。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僅是陳然,很多已然是“大三身份”的自考生同樣也面對著這樣的問題。“或許這是一種遺憾吧。”大學生活,對于他們,雖觸手可及,但卻是擦肩而過。
有掌聲也有尷尬
4月16日下午,一天的考試剛剛結束,劉洋(化名)覺得心里稍微放松了些。對于已經是“大二”的她,眼見自己身邊的“戰友”越來越少,有時也會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來。“很多人放棄了,我們這個班剛開始的時候有十多個人,現在只有八個了。其中有的是轉專業,有的是退學,而有的則是邊工作邊學習,到最后沒有堅持下來。”劉洋說,“真要全部考下來,幾乎天天上自習,早上7點左右就要起床,晚上9點30分以后回宿舍,很多同學都是結伴一起參加自習,不然的話,就太枯燥了。”
相比于隔壁幾位姐妹結伴上自習、近乎住在自習室的韌勁,劉洋覺得自己并不是特別勤快,但如果想順利拿下本科學歷證書,這種夜以繼日的付出是必須要面對的。
記者了解到,盡管很多統招生的生活和自考生很少有交集,但是他們對自考生的評價卻不乏贊許:“他們中的很多人很努力,也很不容易,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應該是很出色的。”
盡管如此,在對自考生充滿贊許的掌聲中,同樣也存在著“認同尷尬”。一名已經獲得本科學歷的自考生告訴記者,自己在找工作時并沒有獲得與統招生相同的待遇。過春節的時候沒有敢回家,就隨便打了一份短工,比如發傳單,其間繼續尋找其他的工作機會。采訪中,同樣有的用人單位明確表示不錄用相同學歷的自考生。求職過程中的碰壁經歷也反映出了自考生身份認同上的尷尬。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