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安全一直是社會對學校要求極高的一個方面。校園安全,從中央到各級教育部門到各大、中、小學校、幼兒園、托兒所,都是非常重視的,特別是各校長、園長等行政負責人,對老師、對學生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各老師確實也在身體力行地實行安全教育,學校也在盡可能地提供一個無安全隱患的教育環境。
校園安全,一是要有無隱患的安全環境,學校的各項設施布置,都要有良好的安全檢測,大到危房、食物中毒,小到體育設施電線插座,這是學校的硬件合格性。二、還要有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熟知各種自防自救技能技巧。三還要有一群配合教師學校安全教育的學生,有能力自我保護和自我防護。這是學校的軟件合格,只有做到三者合一,校園才會真正的安全。
那么,如何搞好學校的安全工作呢?學校安全,重在管理;安全管理,重在教育;安全教育,重在防范。而做好學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努力:
一、加強養成教育,使學生遠離安全事故。
學生是未成年人,身心發育都不成熟,缺乏對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危險因素的預見能力。對他們加強養成教育,不僅能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使他們遠離安全事故。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好習慣能使人受益終生。同理,好習慣能使人遠離安全事故。
二、重視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在法制社會里,做一個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個人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這就學校應嚴格依照法律法規,依法治教,依法辦學,應高度重視學生的法制教育,加強學生對《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理》、《道路交通管理條理》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做好與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有關的教育、指導,培養學生學會用法律規范自己行為的本領,從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心理特別脆弱的學生僅僅只是受到教師的正常批評或是同學的排斥,結果做出讓個人、家長、教師和學校都痛心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造成的。如何避免這些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四、落實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使學生遠離危險,健康成長。
學生的安全防范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家庭、社會多方面的緊密配合。學校應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等形式進行家校聯系,共同研究對學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應辦好家長學校,通過專題講座、討論交流等形式,對家長進行培訓,落實家庭教育在學生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同時,學校還應加大安全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倡導全社會都來關心學生的安全,保護學生的健康成長,抓好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為學校的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總之,學生安全是學校工作的頭等大事,學校安全事關千家萬戶,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順利進行,容不得我們一絲一毫馬虎和懈怠。每個校長應親自掛帥,擔任學校安全第一責任人,應加強學校安全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齊抓共管,形成了“人人講安全,事事講安全”的良好風氣,把一切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