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載相隨,賞文學研經典習語言練筆力始得語文真諦;一生相伴,閱文化培美感思哲理悟卓識終伴人生良師。”一名剛結束兩年大學語文學習的東北財經大學學生的由衷感言,道出了許多同學的心聲。
作為全校基礎必修課,東財的大學語文教學成功構建了“立體化課程體系”、“延續性教學時段”、“實踐性學習模式”等,有力提升了教育質量。
語與文得兼 人與文互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要么將大學語文開成文學欣賞課,以文學作品賞讀為重心;要么開成應用寫作課,以各類文體寫作為內容。教師常有顧此失彼之感,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效果不佳。
經過研討與實踐,東財大學語文教學找到目標:逾揚其審美性,注重其工具性,延展其人文性。通過大學語文教學綜合架構,給學生一個素質與能力、知識與思悟互促共長的有效空間。
經過探索與實踐,東財構建起“立體化課程體系”和“3+2教學模式”,即學分學時設置的“3+2”模式(文學欣賞3學分+應用寫作2學分);教學方法的“3+2”模式(大學語文課程課堂教學3學分+網絡課堂實踐教學2學分);學習方式的“3+2”模式(3學期的自主實踐+2學期的課堂教學)。
這就使大學語文真正兼備了“語”和“文”兩部分。“語”部分以“應用寫作”課堂授課與寫作訓練為主體,配合“演講與口才”、“語法修辭與邏輯”等任意選修課;“文”部分以“文學欣賞”為主導,加之“唐宋詩詞賞析”、“紅樓夢導讀”、“戲劇欣賞”、“西方文學名著導讀”、“傳統文化十六講”和各類經典導讀課程,既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與表達能力,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審美趣味以及增強文化素養。
常相隨 深相知 永相益
“剛入學看到大學還有語文課,真有點兒意外!”該校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大三學生馬健有些靦腆地說起往事,“第一節課老師就告訴我們,大學語文要伴隨我們兩年。我都有點兒絕望了。”
可兩年后,馬健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如果說專業學習培養了我的專業素養與能力,那么,大學語文則提升了我的綜合素質與修養。”從第一學期的“文學欣賞”課堂教學,到第二、三學期的原創詩詞、散文與隨筆、經典作品讀書報告的自主寫作與作業提交,再到第四學期的“應用寫作”課程與各文體寫作訓練作業,每個學生都會經過系統、科學、有序的課堂學習與自主訓練,全面提升語文能力。
東財首先讓語文學習成為賞析的、怡情的、審美的學習。在“文學欣賞”教學中,通過精選的10多篇文學作品的細讀深研,讓學生了解到文學、文學思潮、文化與思想等方面的代表性經典之作;同時培養適用廣泛的閱讀能力與審美能力,從而引領學生瞭望廣闊文學世界。
前期的閱讀積累與寫作訓練,為大二下學期的“應用寫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應用寫作”與各專業學生的學習、實習及就業等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又切實養成了其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如何將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深層思悟,有效轉化為思維能力與表達功力,是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題。
為了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東財請人設計了教學所需的網絡平臺,作為學生寫作實踐園地。要求學生在前3個學期課外創作并提交詩詞、散文與雜文、經典讀書報告,第四個學期與課堂教學交叉,提交教師講授的應用文作業。教師可以及時地與學生互動研討,并對學生作業進行點評修改。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思考與運用。
積累、修身與成才
比起“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似乎更重要。東財的大學語文教學,擁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他們中既有教齡超過二三十年的老教師,也有畢業于國內著名高校的年輕博士。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喜愛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在東財,經常性、多樣化的教研活動,各人專長的專業領域的知識互補、教學內容與體系的互通、教學經驗與方法的切磋已成為常態。
組織教師與國內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面對面交流,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葉嘉瑩、陳洪、莫礪鋒、王步高……這些國內著名的學者、名師,近幾年不時登上東財“文化與中國論壇”,這讓教師們收益良多。
學校領導大力支持,教務處等有關部門鼎力相助,使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由愿景變為現實。“5個學分,課堂教學加自主實踐延續兩學年,建大學語文教學網絡平臺……這些在我們學校不可想象!”前來取經的外校教師很是羨慕。
學生是教師水平、教學效果的檢驗者。東財學生對大學語文教師的評價是:“老師的文學修養很高,語言風格幽默風趣,使我們體會到了文學的魅力!”“聽了老師的課,才知道,原來文學還可以這么有意思!”打開東北財經大學評師網,類似的好評撲面而來。
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修身與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東財實行持續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反復、長期的熏陶,讓學生培養興趣,形成“日常化”的學習習慣,內化為自身的主動性、恒久性學習,使大學語文由課堂教學的終點變為終身學習的起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