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然而,近期各地公布的高校就業率卻依然很高。廣西教育廳發布的消息稱,截至7月底,廣西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88.6%,而一些東部沿海省份公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更高,普遍在90%以上。
“只要你單子敲好章,就算一個就業率”
不少學生反映,學校對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存在一定“水分”。“學校讓學生找個單位蓋個章,學生一般都會配合,只要你單子敲好章,就算一個就業率,之后你的實際去向,學校就不管了。”上海某高等專科學校應屆畢業生姜凱明說,“今年就業情況這么嚴峻,各個學校拿出來的就業率卻都那么高,你認為準確嗎?”
據了解,目前多數高校并沒有“畢業生不交就業協議就不許參加論文答辯、不發畢業證學位證”等規定,但一些老師會私下為學生“支招”、請學生“幫忙”,鼓勵學生“想方設法”畢業前上交就業協議。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有些畢業生明明和企業簽了協議,實則目前仍待業在家;有些畢業生看似就業了,其實只是到學校的合作單位去“走個過場”。
廣西某醫學院應屆畢業生小盧坦言,畢業前他因為沒有找到工作而被輔導員約談,“輔導員認為我爸爸的工作單位好,建議我找爸爸單位先在就業協議上敲個章。”小盧坦言,像他這樣被“約談”的同學并不占少數,學校不會真的到蓋章的單位去核實真偽,只是需要一個章,證明學生“已就業”。
江蘇某高職院校畢業生楊繼培說,他學的是網絡安全專業,今年以來參加了多場招聘會,但一直沒有成功簽約,至今仍賦閑在家。畢業前,輔導員動員班里幾個還未簽約的同學“暫時找一家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盡量不要影響本班、本專業的就業率。“雖然沒有找到工作,但礙于老師情面,我還是找了曾經由學校介紹去實習的公司,簽了就業協議,給學校交了差。”
高校就業率為何“虛”高不下?
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專家認為,虛假就業情況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既有追求就業率排名、方便招收生源方面的壓力,也有為教師安排專業課程的需求,加上缺乏誠信體系約束,學校存在造假的動力。
一是就業率排名的壓力。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表示,一些地方過分注重就業率排名,預警專業還有被取消的風險,導致部分學校為了生存,不得不鋌而走險,弄出各種“小動作”。
“今年就業形勢不好,高校就業率還都在95%左右。因為往年都是這個比例,今年到不了,就意味著你這個學校或者專業不行了,還有誰會來報考?不湊數據,無法交待。”葉志明說。
江蘇某本科高校的新聞系主任透露,目前教育主管部門對地方和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的要求是“初次就業率不低于70%,年終就業率不低于90%”。為了確保完成考核目標,高校對各院系的就業率要求往往“加碼”,具體到某一個專業,就業率指標可能已經提高到“不低于95%”。
二是“入口”和“出口”的矛盾。葉志明認為,就業率“注水”所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是高校“入口”和“出口”的結構性矛盾。“入口”是“嚴重的計劃經濟”,“出口”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對接非常困難。
學校每年上報的只是招生計劃總數,好的學校因為牌子在,不愁就業,差的學校沒有牌子,就業不好,這意味著學校倒霉,專業撤銷,老師丟飯碗。因此,一些學校不得不通過造假方式,讓“入口”和“出口”對接,這樣才能保住招生數額、專業和教師。
三是專業設置和師資隊伍的需求。葉志明坦言,對于不少二、三本高校和專科院校而言,該辦多少專業,辦哪些專業,學校自己并不清楚。有老師,有市場需求,就辦了這個專業,慢慢地忘了辦專業的初衷。后來市場飽和了,也只好硬著頭皮熬下去,這一熬就熬出不少問題。
四是誠信體系的缺失。不以造假為恥,是價值觀的偏差。一些企業都造假,學校造假又怎樣?學生也無奈,自己是這個學校畢業的,總不能給這個學校抹黑吧?也幫著造假。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表示,有關部門早就規定,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對就業作假、違規者將實行“一票否決”。但出于考核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一般都不會主動嚴查就業率造假,反而會對一些“摻水”的高就業率進行表彰。
應建立更科學全面的就業評價體系
專家認為,虛假就業掩蓋了就業的真實情況,容易誤導國家政策的制定,并扭曲學生的價值觀。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高校就業評價體系,強化學校正確引導學生就業的責任,剎住弄虛作假的不良之風。
復旦大學學工部部長劉金華說,應加快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就業評價體系。就業情況和指標掛鉤,會助長學校和學生的功利心態。國外高校是在學生就業一年后再進行就業率統計,統計口徑非常嚴格,由人力資源部門或第三方評價機構操刀。更重要的是,統計并非只是單一數據,而是一種客觀整體的反映,看重的是就業質量,倒逼學校調整專業和招生制度。
其次,敦促學校引導學生理性就業。上海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畢小龍說,在上海等東部地區的大學生,簽署就業協議非常嚴格,如果涉及造假,會給真正的擇業帶來很多麻煩。學校應當讓學生充分了解相關政策和手續,明確告知其權利和義務,可以享受哪些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優惠政策,而非“誘騙”學生參與就業率造假。
南京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系主任張紅霞、華東理工大學學生事務中心張婷等專家說,學校要做好幫助學生就業的本職工作,拓展就業市場、聯系就業崗位、了解市場需求。對于一些就業需求波動性大的專業,可以采取“差年間隔招生”的策略,強化通識教育或倡導學生輔修其他專業,給學生多一些就業選擇。同時,學校應該在教育教學質量上下功夫,讓學生擁有真能力和硬本事,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