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央廣早間新聞頻道現場報道一個又一個的留守孩子半夜三更起床,從偏僻的農村出發趕乘火車,帶著成績單或精心準備的小禮物,只身前往南方等地探望打工的父母的感人故事,憐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當“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消息傳開后,獲得許多叫好。因為年邁孤獨的長輩,需要溫暖、需要親情。而處于發育階段的未成年人,特別是數量巨大的留守兒童,更應得到父母的監護和關愛。
然而,事實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完美。全國農村約有留守兒童5800萬人,近年來還在不斷增長。特別是在農民工輸出較多的地區,留守兒童比例最高達到當地中小學學生人數的40%。這些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父母的監護、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也導致一曲曲悲劇在上演。
就在筆者正在電腦上敲打這篇稿件的時候,又一條噩耗傳來,黃石市一名14歲的少年為救同學在水庫溺亡。此前,有關留守兒童溺亡的新聞報道更是慘不忍睹:留守兒童三兄妹溺亡,70歲奶奶抱孫子尸體痛哭;一家5名留守兒童被淹死,村中竟無救人的壯勞力……血淚事實告訴我們,“常回家”不僅止于“看看”長輩。
關愛兒童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讓幾千萬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否也可以做出一些硬性規定,比如讓家有留守兒童的打工者也有申請年休假、探親假的權利,讓留守兒童也能多享受一下“常回家看看”的溫暖。當然,真正的長效策略,還是多途徑開辟農民就近就業和創業的渠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