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沈陽郊區,有這么一所小學引起了關愛行動骨干專員們的興趣。走進海外沙嶺希望小學,人們不禁會被這所漂亮、整潔的小學所驚嘆,從硬件設施上很難看出這是一所農民工子女小學,而其“軟件”設施更堪稱豪華。75%的教師擁有本科學歷,學校更與遼寧省青年志愿者協會共同組建了6個志愿者工作室,為學生開設“蒲公英合唱團”、“千語千尋快樂成長工作站”、“故事會工作室”等。社會志愿人士在教學上的參與更是給學校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這個志愿者群體中,有沈陽音樂學院的老師、心理咨詢專家、檢察院的公務員、美術學院的研究生、《遼沈晚報》的記者等,“社會志愿人士的廣泛參與,使孩子們能受到更專業、優質的教育,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質。”遼寧省青年志愿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伊成略說。
“沙嶺希望小學是蒲公英計劃的一部分。‘蒲公英’計劃,是鞍山市呼吸聯盟志愿者協會依托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支持的‘常青義教’遼寧項目開發的一個支教類子項目,也是依托遼寧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千語千尋’圓夢行動定位普遍需求而延展實施的一類以課外輔導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關愛項目。”伊成略說:“我們這個項目是以受援學校和農民工子女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志愿者接力支教的形式,即組建以大學生志愿者、專業人士為主,退休老教師、教育專家為輔的‘蒲公英’支教團,支持鄉村學校和農民工子女較集中學校組建合唱團、故事會、足球隊等興趣課程和班次(統一命名為‘蒲公英’班),定期開展課外輔導和相關活動。其優勢和特點集中表現為:一是解決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無專業化老師的問題;二是在幫助農民工子女實現七彩課外生活愿望的同時,幫助鄉村教師提升教學管理水平。”
“其實我們的思路很簡單,就是通過‘千語千尋’圓夢行動廣泛征集夢想,以農民工子女及其所在學校的實際需求為導向,聯合媒體搭建志愿者招募及志愿服務平臺,開發志愿服務支教崗位,明確志愿者工作職責及服務內容,整合社會各界資源參與項目運行,并組建‘蒲公英’計劃志愿者支持中心,從而幫助農民工子女實現夢想。”伊成略說。
在沙嶺希望小學的七彩小屋,一個夢想收集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是用來收集孩子們心愿卡的。”伊成略說道:“跟隨父母來遼寧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周曉敏在心愿卡上寫道‘我想有一位老師能教我葫蘆絲’。消息發布后,引起了剛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從事兒童音樂教學的老師的注意。通過志愿者組織的對接,很快就幫助她和孩子實現了各自的夢想。”“通過‘夢想采集卡’的夢想需求,更加突出志愿服務要以‘服務’為本的理念,真正變結對關愛活動由‘給予型’向‘需求型’轉變。”
“另外,‘蒲公英’計劃還積極與媒體合作,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我們選擇了市級民生媒體《北方晨報》作為合作伙伴,依托媒體宣傳平臺,從鄉村學校現狀到學生需求,從項目理念到志愿者招募和志愿服務平臺的搭建,進行系統地傳播和推介,擴大社會影響力。這種合作方式,不僅可以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時時推動著項目的進展,并不斷拓展、整合多層次社會資源,公務員、心理咨詢師、律師、醫生、記者、教師、大學生等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都紛紛咨詢并積極踴躍報名。”
“‘蒲公英’計劃將城市名校與鄉村學校結成互助對子,推動計劃的長期運行。通過學校與學校結對,幫助鄉村學校提升管理水平;通過城市志愿者教師與鄉村教師結對,實現經驗交流和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城市學生與鄉村學生結對,為孩子們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以班級為單位命名的‘蒲公英’中隊‘手拉手’活動,不僅讓城市學生懂得珍惜現有的學習、生活環境,也讓鄉村學生增加了開拓眼界的機會。”伊成略說。
據了解,自2011年9月項目實施以來“蒲公英”支教團已招募大學生志愿者100名,在職青年教師40名,主持人、音樂、朗誦、美術、英語、體育、寫作等專業志愿者13名,退休老教師46名。另有志愿者支持中心專家團成員15名(由政府、媒體、社會各領域專家人士組成)、心理咨詢師及心理專家10名。幫扶學校5所,城鄉互助名校兩所,組建45人合唱團一個,乒乓球隊、足球隊各一個,英語、美術、故事會等“蒲公英”班5個,覆蓋沈陽、鞍山、鐵嶺3個市的5個縣區,項目直接受益學生近2000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