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中醫藥大學召開2012年教學工作大會,將建立教師“退出機制”提上日程,提出“對教學效果差、學生反映不好的不能勝任教學任務的教師,不再聘任其擔任教學工作”,這是繼2009年教育部提出建立高效教師退出機制以來,四川較早對其進行落實的高校之一。前不久,一名老師因學生不滿意而“下課”。
最新事件
老師被調離教學崗位
不久前,成都中醫藥大學一位教師因教學質量不佳引發學生不滿,最終被調離教學崗位。公共衛生學院大三的張佳琦告訴記者,該名老師主要教授食品安全檢測相關的兩門課程。“她上課基本就是照PPT念,基本不跟學生交流,”張佳琦說,“同學們很多聽不懂。”此外,該老師使用的教材和同學所定的教材不一致,學生們提出意見后,老師也未進行采納。
兩堂課之后,學生們將意見匯集后向院長陳大義反映。陳大義回憶,接到意見后,他一方面勸說學生“繼續聽聽,因為有的老師是慢熱型的”,一方面組織相關部門開會,并展開調查。“我自己就問了不下10個學生的意見”,陳大義說,學生的反映都比較一致,因此,在第三堂課后,學院將該名老師調離教學崗位,“換了一名經驗更豐富的老師,學生們反映也好了很多。”
老師反應
是壓力更是激勵
對于自己手握著如此大的權利,許多學生表示,“有意識,但一般不輕易用”。如果一名老師講課枯燥,學生們通常會“用腳投票”,“翹課,一學期最多上個兩三次。”
針灸推拿學院的青年教師佟楓認為,這項制度確實讓老師們“壓力山大”,但這也是另一種激勵方法,“學生們的意見及時反饋,老師們想辦法進行提高和改進,如果有這樣的良性互動的話,教學效果會更好。”
老師們是否會擔心一些學生過于偏激,或者亂投訴?“學生偏激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大義說,但對老師的考核不會根據一兩個學生的評價,“要調查大多數同學的意見。”
專家觀點>>>
退出機制是否真有效?
自2009年教育部提出建立高校教師退出機制以來,業界對此的爭論便不斷,教育專家們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著名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教師退出機制是現代社會用人制度的必然,對不合適、不勝任、缺乏任職資格的人員進行清退,是必須的,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但他認為,退出機制必須建立在法律之上,不能違背《教師法》。對退出的教師要有人文關懷,并提供相應的學習提高的機會。
21世紀教育學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高校目前的行政管理下,退出機制起不了多大作用。”他說,如果要真正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就必須打破行政評價體系,讓行政權與學術權分離,建立新的體系”,否則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會加重教學的功利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