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成都芭比印象幼稚園某班孩子的家長們都意外地收到一封來自幼稚園的道歉信:因為一位叫張梅(化名)的班主任打了孩子的手,園方向家長們表示道歉,并稱已將張梅的班主任職位撤銷。
對此,該幼稚園園長馮蘭儀稱,她認為幼稚園老師體罰孩子會對孩子帶來諸如膽怯茫然,不自信的不良影響,她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在自己開辦的幼稚園里發生,所以才撤銷了當事班主任的職位,并向家長發出了這樣的一封道歉信。
不過,當事班主任張梅(化名)認為,自己這樣教育孩子,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她不理解幼稚園的做法,而另有老師稱小懲大戒是出于愛護孩子的初衷,家長和園方的不理解很打擊她們的工作熱情。
事件
老師打娃娃 幼稚園撤了老師職
10月25日,成都芭比印象幼稚園,園長馮蘭儀正在園內巡視。突然,一陣訓斥聲傳進了馮蘭儀的耳中。她抬眼望去,只見幾個孩子正在教室里站著,被班主任張梅一一訓斥,同時,張梅還在用活頁夾上的塑料條敲打著孩子的手部。一問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在課間活動時不太守紀律。
這一幕讓馮蘭儀的心一揪,她立即制止了張梅,并緊急召開園務會議。因為這不是馮蘭儀第一次看到老師打孩子。以前她在別的幼稚園工作時,曾目睹過不少小孩因此受傷害,她不希望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幼稚園里。
雖然可以低調處理這件事,馮蘭儀最終決定選擇公開嚴肅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撤銷了張梅的班主任職位,之后又于當晚向家長們發去了道歉信。與此同時,她還向園內的所有老師播放了監控錄像拍下的張梅懲罰孩子的場景,讓大家引以為戒。她認為,要給所有老師一個明確信號:不能傷害孩子,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老師
工作不易 自己也很愛護孩子
但馮蘭儀的苦心,對張梅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感受。
“當老師不容易。”張梅說,被撤職以后自己一度很糾結,她覺得自己是百分之百愛護孩子的,沒有想到會因為這件事被園方撤職。張梅雖然才二十來歲,但已有多年教齡的她自認為一直都很稱職,“孩子們有多愛我,你可以去問”,但這件事很讓她傷心,最后她決定離開幼稚園去做生意,并表示今后也不會再當老師。
對此,一位幼稚園老師深有同感。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師說,有時候她只是小懲大戒,但一些家長卻不理解,還懷疑她愛護孩子的初衷,這樣很打擊她的工作熱情。
“時代變了。”陳先生曾經是一名中學教師,他說,以前老師對于學生是很有威信的,小時候,他自己的父親就曾把藤條送到老師手里,讓老師“盡管打”。現在倒過來了,是老師怕學生,生怕得罪了家長。他認為,現在的家長太溺愛孩子,幼稚園也太迎合家長。
究竟教育孩子該不該用打的?
不該打
打了孩子 會讓孩子有心理陰影
作為一名家長,李女士是打孩子的堅決反對者,她認為被體罰的孩子,要么變得怯懦,要么變得具有攻擊性,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即使是嚇唬,也會讓孩子有心理陰影。另一位家長覺得,跟父母比,孩子其實更怕老師。老師瞪瞪眼,孩子就收斂了,“哪有管不住的?”
“如果知道有一個會打孩子的老師,我還敢把孩子送到幼稚園里來嗎?”朱女士的女兒今年已經五歲了,不論什么時候,孩子做了什么讓人氣惱的事,她都沒有打過孩子。她覺得,關鍵是要讓孩子明白錯在哪里,打并不能解決問題。她非常反感用武力解決問題,她認為這是素質不高的表現。所以,她很贊同幼稚園的決定。
應該打
可以適當懲罰 否則娃娃太難管
“不能這么說,有些孩子是該‘教育’一下。”家長周女士感觸頗深。以前,周女士兒子的班上有個娃娃特別愛打人,她兒子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有一次她正好撞見兒子被欺負,她就納悶,這樣的娃娃,老師怎么不好好“打”一下?
余先生的兒子就是個調皮大王,鬧起來令人頭疼,單是說服教育根本起不到作用。余先生說,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他自己都會忍不住“給他幾下”。
這些家長覺得,如果不拿出一點懲罰,孩子根本不會長記性,更何況現在的孩子已經越來越難管了。一位家長表示,懲罰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明事理,懂規矩,只要適度,并不會傷害到孩子。
但是這僅限于旁觀。如果調皮的孩子是自己家的,老師要打,家長就都不樂意了。要打也是自己打,“畢竟父母和孩子有血緣關系,輕重有分寸。”
于是,雖然大多數家長不覺得老師的行為很過分,但都表示尊重幼稚園的決定。“這是幼稚園對孩子負責的表現,老師打孩子始終不對。”
懲罰教育專家怎么看?
禁止懲罰教育似乎走入另一個極端
對于贊成和反對兩種聲音,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心理學系系主任李紅表示,兩種都沒有錯,都是可以理解的。她說,教育是多樣化的,就像不同的學派一樣,獎勵和懲罰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要對孩子有好處都可以采用。但現在,由于孩子越來越“金貴”,大家一味地強調禁止懲罰,其實“懲罰同樣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 ”
李紅說,以前相信黃荊棍下出好人,孩子不打不成材的理念,出現了很多過分體罰學生的行為。而為了糾正這種極端的做法,現在似乎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只要是懲罰,不管是否適合都會引起非議。結果對孩子有的老師連碰都不敢,有些干脆對孩子放任自流。
李紅說,在教育心理學上,懲罰是必要的,不能一味遷就孩子,但是懲罰要采用適當的方式。例如,當孩子撕壞書本時,可以讓孩子把書恢復原狀,以枯燥繁瑣的粘書過程作為懲罰,而不是簡單的打罵;如果罰孩子跑步,這雖然被稱為體罰,但老師可以陪著他一起跑,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在彼此之間建立信任,起到教育作用。(成都商報實習記者藍婧)
同步播報
保育員“開玩笑”綁娃娃 家長一急動了手
以為孩子在幼兒園被保育員捆綁導致肚子疼,孩子的父親情急之下向保育員揮出了拳頭。11月1日下午,這樣的一幕發生在了溫江區德通橋路26號的樂樂雙語幼兒園內。不過,昨日,隨著當事各方對事情的深入了解,幼兒園方承認當事老師和保育員的教育方式確有不妥,為此向孩子及其家長道歉,而家長也表示自己動手傷人的舉動不夠理智,愿意達成和解。
1日下午3時許,4歲的小聆正在幼兒園一樓的大班教室里上英語課。因為在課堂上有點“不守紀律”,班主任于揚將包括小聆在內的6名小朋友帶到2樓的中班教室,而一名助教老師要求他們脫掉一只鞋在教室里罰站了20多分鐘。期間,50多歲的保育員舒顯蓉正好經過中班教室。據舒顯蓉說,因為和小聆關系不錯,她順手從教室一角拿起一段膠皮電線,將小聆和另外一名小朋友背靠背捆綁在了一起,“當時就是和他們開個玩笑,并不是有意要懲罰他們。”
小聆回家后將事情告訴了奶奶。而前日下午,小聆突然嚷著自己肚子疼。情急之下,小聆的奶奶將小聆在幼兒園被捆綁一事告訴了他的父母。而得知小聆被“捆綁”,他的父親楊先生沖到保育員舒顯蓉面前揮出了自己的拳頭……舒顯蓉面部等處受傷,雙眼紅腫,當即入院。
事后,幼兒園和楊先生將小聆送到了華西醫院急診科,經過檢查,小聆并無大礙。而昨日上午的心理咨詢進一步確認,小聆并未因“捆綁”一事出現明顯的心理波動。而舒顯蓉本人則表示,她沒想到,自己的一個玩笑會引出這么多的麻煩。
昨日下午,隨著當事各方對事情的深入了解,雙方表示愿意和解。幼兒園園長萬晨月表示,當事老師和保育員的教育方式確有不妥,幼兒園為此向小聆及其家長道歉;而楊先生也表示,自己在情急之下動手傷及保育員的行為也不夠理智,愿意向其表達歉意。同時,雙方還一致約定,小聆會繼續留在這所幼兒園上學。小聆的媽媽表示,小聆已經在這所幼兒園上了近兩年,家長對幼兒園此前的工作還是比較認可的,“為了孩子的成長,也不希望讓他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