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各地中小學生迎來40余天的假期。與城市中小學生擁有豐富的暑期生活不同,不少農村學生假期生活狀況堪憂,活動少、安全隱患多、心理問題易發等問題突出。加強公共服務,搭建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四位一體”的假期學生服務平臺,正變得日益迫切。
乏味假期無奈多
“除了做暑假作業,就是在家幫著爺爺奶奶做點家務,看看電視。”在河南省一鄉村小學讀五年級的吳亞芳說,父母在外打工,平日在學校里還有活動,一到暑假大多時間都是看電視。
在不少農村地區,像吳亞芳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出于家庭經濟需要,很多農村學生的家長都外出務工,留下學生在家。到了暑期,部分學生會“遷徙”到父母身邊短暫團聚,更多地則留在家里度過單調的假期。
劉雯是吳亞芳所在小學的一名教師,對于孩子的暑期生活,她坦言,農村條件較差,學生們的暑期活動選擇很有限,看電視、玩游戲、游泳是他們主要的活動項目。
劉雯告訴記者,一些鄉鎮的網吧管理并不完善,不僅不限制未成年人進入,放假期間還會通過優惠活動吸引學生上網。“孩子們缺乏正確引導,去網吧大多玩游戲,并且還會接觸到網絡不良信息,一些孩子甚至染上網癮。”
正在湘西花垣山區參加支教的大學生喻佩鳴說,農村兒童假期生活單調問題較為普遍,現有的文化娛樂設施遠不能滿足孩子的假期需求。孩子們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強,也希望暑期能多些活動。比如山區不少孩子很有音樂天賦,但因缺乏設備和教師,很難展開特長學習和培訓。
記者了解到,與留守在家的兒童一樣,一些進城跟父母過暑假的“小候鳥”的假期生活也面臨著再次“留守”問題。在廣西南寧市一家汽車客運站,記者看到,不少孩子背著書包從各地來到南寧和父母團聚。很多來接孩子的父母都表示,平日難得和孩子見面,只能趁著暑假將孩子接到身邊,對于孩子的假期安排,他們也并無計劃。
“每年孩子過來的時候,都想著帶去城里逛逛見見世面,不過因為工作限制,即使過來也只能讓孩子玩玩手機,或者給他們買點零食。”一位家長無奈地說。
“即使多花錢也愿送孩子去補習班”
單調的暑期生活使農村學生難享假期的快樂和充實,一些學生甚至因無人看管成了到處閑逛的“流浪兒”,暑假問題成了不少家長的一塊心病。
有1個10歲女兒和1個8歲兒子的潘超說,“每年暑假有40多天,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玩或看電視,很少主動學習,孩子因為缺少監督還養成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除“無所事事”會給學生學習、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外,暑假期間孩子心理、人身安全問題更令家長憂心。
劉雯說,人口的流動使得農村同齡孩子越來越少,孩子缺少玩伴。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不少孩子性格變得孤僻內向,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因父母未在暑假期間接自己進城而產生自卑、抑郁等情緒。
近年來,學生暑期人身安全事故頻發也加劇了家長們的擔憂。各地近來報道的女童性侵案件、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也引發了人們對于農村兒童暑期安全問題的重視。記者梳理發現,入夏以來廣西已發生近10起學生溺亡事件。
不少家長呼吁農村學校成立補習班,幫助在外務工的家長解決孩子暑期“空白”。潘超說:“很多城市孩子暑假上興趣班、培訓班,農村學校也可辦個補習班,雖難以保證提高學習成績,但只要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花錢也愿意。”劉雯告訴記者,依照相關規定,中小學禁止辦理補習班,出于安全考慮,學校也很少主動給家長推薦培訓班。
多方協力彌補假期“空白”
一些教師及相關專家表示,農村學生暑期生活問題的產生反映出當前城鄉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不均衡,應多方合力彌補。
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羅國安分析指出,農村兒童假期“空白”一是緣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欠缺,不少農村地區缺少供孩子暑期玩樂的文娛設施和配套設備,開展活動少,二是學校、家庭及相關單位組織等之間的管理“脫節”,在校期間,家人往往將“指揮棒”“管理棒”交給老師和學校,缺少家庭的關愛和教育;而到了假期,學校又將“指揮棒”轉交給家長,缺少服務和引導
一些專家建議,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組織等應協力加強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共同搭建假期服務平臺,以彌補農村兒童假期“空白”。羅國安認為,多建一些籃球場、乒乓球臺等體育設施,或者在暑期開放校園部分設施,供學生娛樂鍛煉;城市里公共資源較多,相關部門及單位可依托文化宮、博物館等開展活動,組織農村孩子到參觀學習。劉雯表示,教育部門可促進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合作,讓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到農村進行支教活動,豐富農村學生暑期生活。
受訪人士建議建立聯動機制規避暑期管理“真空”,學校和家庭在暑期應做好銜接,相互之間多進行溝通,為孩子提供合理的假期安排,形成良好的聯動效應,以避免出現“無人看管”的情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