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創造一種現實條件與環境,讓盡可能多的應屆及歷屆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這也是南寧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進取的方向之一。今年6月下旬,負責此項工作的南寧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通過南寧政務信息網向首府民眾做出了承諾,將采取多元化的各項應對措施,傾力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現在,時間過去了將近100天,這項承諾已經達到了怎樣的階段性效果呢?近日,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最難就業年”究竟難在哪?
今年南寧市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相對比較大。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難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高校畢業生增多。南寧市今年約有3.2萬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約8000人。加上歷年畢業,但尚未就學的大學畢業生,以及廣西除首府外的13個城市和全國各地來南寧尋找個人發展機會的大學畢業生(這方面的具體人數統計,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有很大的難度),使得首府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
二是企業崗位增減情況起伏不定。企業不養閑人,無不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并以此來決定用工人數。受近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影響,企業崗位增減情況起伏不定。據了解,這一情況往年也存在,但在今年顯得尤為突出。
三是高校畢業生的期望值與企業提供的崗位有落差。高校畢業生們關注更多的仍是“白領”等管理崗位,要求待遇偏高,而企業提供的多為一線崗位,待遇相對不高,供需錯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四是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有待轉變。高等院校的持續擴招,一方面使得民眾的高等教育受眾面大為拓寬,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及社會的就業接納及承受能力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眾多高校畢業生對就業的期望值過于“高套”,希望在專業、興趣、薪酬、福利等個人利益上能“一步達標”,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造成當今社會“許多人沒活干,許多活沒人干”的雙向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大措施促高校畢業生就業
在問及南寧市政府相關部門采用了哪些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時,南寧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局長、黨組書記張自英表示,南寧市目前主要是采取如下四個措施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一是提供完善服務。首先是積極開展“系列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在7月16日至19日,在南寧市人才市場舉行2013年南寧夏季大中專畢業生雙向選擇洽談會。其后,又持續不斷地牽頭或聯絡高校、行業企業、開發園區等部門,舉行了多達20多場的雙選會和人才招聘洽談會。通過舉辦這些活動,以及開通四級創業服務平臺,為有創業意愿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條龍”創業服務。
二是用足現有政策。對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稅費減免,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高校畢業生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給予了認真詳細的具體落實。
三是快速搭建平臺。目前正在積極搭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將能提供1000個以上的就業見習崗位;同時,大力培育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使南寧這座“全國創業先進城市”成為廣大高校畢業生干事創業的熱土。
四是加大宣傳普及。政府部門已經制定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南,向高校畢業生大力宣傳職業介紹、崗位對接、人事代理等公共就業服務以及“三支一扶”等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項目;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時,將拿出適當比例,定向招聘有基層實踐經歷的高校畢業生。
“三對接”提高匹配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不少企業希望相關部門能指導企業進行崗位設置,專門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崗位,政府對這個提議目前有什么看法?如何具體實施?
張自英局長認為,這一想法既符合企業用工需求,也反映了高校畢業生的良好愿望,也是人社部門服務群眾的方向。對此,南寧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將采取“三對接”提高企業崗位與高校畢業生求職意向的匹配度:
首先是“提前對接”。在高校畢業生入學初期,主動與自治區教育部門對接,了解高校畢業生就讀專業,做好情況儲備。
其次是“精細對接”。在外地高校畢業生回邕報到時,相關部門將詳細記錄畢業生所學專業、求職意向等基本情況,及時通過網絡等方式告知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同時也將企業用工需求告知高校畢業生。
再者是“分類對接”。在召開大型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的基礎上,分類召開建筑、醫療等專場招聘會,提高招聘針對性。同時開展“送政策、送服務、送崗位”進校園活動,積極組織我市企業進校園開展招聘,搭建對接平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