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貧困問題,教育是治本之策。作為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民、農村的職業教育,在扶貧助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職業教育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幫助百姓脫貧致富,且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呢?
教育扶貧,點燃家庭希望之燈
兩年前的暑假,眼瞅著長女和小兒新學期的學費還沒著落,面對剛初中畢業的二女兒小芳是否還繼續讀書這一難題,田東縣作登瑤族鄉平略村農民阮張朝犯起愁來。
“小芳想讀,沒錢。”阮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家里幾頭豬、幾塊玉米地,只能維持日常生活。而他干些建筑活,每個月只有2000-3000元,以此維持一家5人的各項開銷。
屯里共有40多戶人家,不少孩子上完初中后便外出打工,幾年積攢的收入,逐漸體現在左鄰右舍紛紛建起的漂亮新樓房上。阮張朝坦言,看著很是羨慕,也有過讓小芳“外出打工掙大錢”的念頭。
讀,家里如何負擔起3個孩子的學費?不讀,難道孩子只能走自己“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舊路?正當兩難之時,老阮得知田東職業技術學校開辦“百川勵志班”,小芳終于能繼續上學了。
在校期間,小芳不僅免學費,每年還有2500元的生活補貼,基本滿足了日常生活需要。這也給阮家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在東挪西借后,另外兩個孩子的學費最終也有了著落。
老阮不無慶幸地說,多虧了“百川勵志班”。他告訴記者,再堅持幾年,等孩子學有所成,就可以蓋新房了!
其實,從職教扶貧項目中受益的,又豈止阮張朝一家。在百色,目前共有2000余名貧困生受益于此項目。他們除享受國家資助政策外,還可通過扶貧部門和社會慈善機構等,每人每年享受2000-30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
自2011年以來,我區積極開展以中等職業教育為突破口的教育扶貧綜合改革,以百色、河池兩市為試點,組織實施國家教育扶貧試點項目工程。在整合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兩市相繼開辦了“百川勵志班”、“巾幗勵志班”、“506貧困村助學班”、“好男兒自強班”等職教扶貧項目,讓眾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圓了上學夢。
學生就業了,才算是給百姓帶來真正實惠。目前,首屆“百川勵志班”和“巾幗勵志班”的700多名學生已經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其中不少學生因工作兢兢業業、表現突出,被企業提前預訂。
此外,還有70位貧困學生被保送至北京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全額免費接受高職教育,畢業后將安排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從事服務與管理工作。
智力扶貧,開啟百姓致富之門
都安,九分石頭一分土,有著“石山王國”之稱。
在該縣地蘇鎮,當地老百姓卻能“靠山吃山”:他們把大石山上生長的竹藤草芒收集后,編織成各式各樣精美的工藝品。這些產品“漂洋過海”,遠銷至美國、法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百姓的這門手藝,得益于都安職教中心的專門技術培訓。該校通過送教下鄉,進村入戶舉辦培訓班,把竹藤草芒編織技術傳授給各村屯編織骨干,再由他們收徒傳幫帶,把技術傳到千家萬戶。
學習編織技術,在家上班當工人。如今,該鎮95%以上的農戶從事300種花樣品種的竹帽、藤籃編織生產,竹編產業收入占該鎮農戶全年總收入的50%以上,這一產業也成為該縣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都安職教中心一面利用教師和鄉(鎮)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把農民培訓班搬到“田間地頭”,因地制宜地開展種植、養殖、現代農機維護等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農民在實踐中獲取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依托定點培訓機構,及時對接企業用工和農民務工需求,搭建學習平臺,集中開展焊接、電工機電維修等專業技能培訓。
8月6日,正值農忙時節,該縣的50名農民卻集中在職教中心實訓室里,緊張地練習著電工維修的實踐工序。他們已在此免費學習35天,再過10天,他們將參加統一考試,合格者可拿到特種作業上崗操作證。
學員韋國業說,有了上崗證,不僅意味著自己從“學徒”到“師傅”的角色轉變,更意味著每個月能夠多掙3000元。
在“上學”前,來自都安大興鄉骨龍村弄角屯的韋國業一直在企業里跟著師傅學電工維修。盡管有幾年工作經歷,但由于底子薄,不少技術難以領會。同時,因沒有上崗證,常常攬不到活的他,工資始終維持在1000元左右。
今年6月初,聽說該校開辦電工維修班,韋國業立馬報名前來學習。他說,等拿到證書后,就去南寧找份工作,“按照‘行情’,有了上崗證,每月4000元不成問題。”
“一家一戶學習技術,一家一戶脫貧致富。”在河池,各職校積極與人社、扶貧、農業等部門共建人力資源培訓點,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廣泛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能培訓和送技下鄉活動。據了解,近幾年,該市年均開展實用技能培訓達1.5萬人次,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區中高職院校充分發揮教學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服務,年均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成人繼續教育與再就業培訓等超過200多萬人次,為我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