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培訓,力促就業創業——廣西實施職業培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述記
這幾天,家住靈山縣的馬富力格外開心,因為他在家門口的欽州港找到了工作,不用再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了。憧憬著美好未來生活,他逢人便說:“是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免費接受了電焊操作就業培訓班,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
近年來,廣西各級黨委、政府重視職業培訓,把加強職業培訓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向轉變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創新培訓機制和方法,形成了獨具廣西特色的職業培訓模式,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2008年至今,我區再就業培訓17.97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131萬多人,創業培訓4.82萬人。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21.42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175.24萬名,2.09萬名勞動者實現了自主創業。
專項培訓:特色培訓促就業
為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近年來,廣西創新培訓方式,按照不同類型、不同群體,大力開展獨具特色的專項培訓,使培訓的人員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創業就業夢。
廣西是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為連接多區域的交流橋梁、合作平臺和國際通道。毋庸置疑,加快我區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創業和就業,是迫切且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早在2009年,我區已開始全面實施邊境地區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工程,對20公里邊境范圍內的27.96萬農村勞動力開展了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力求用3年時間,使我區邊境地區農戶實現充分就業,達到小康生活水平。據統計,截至去年9月,已培訓近10萬人,大部分培訓合格人員均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為體現職業培訓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關懷,自2010年起,廣西開展了“廣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就業創業援助行動”,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人員特別是獨生子女戶、雙女戶和誠信計生戶的家庭人員優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優先給予就業指導和創業援助,受到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普遍歡迎和認可,許多農村計生家庭因此受益,實現脫貧致富。據統計,全區各地對此項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5%。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廣西獨特地理風貌的真實寫照。相對迅速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等情況顯得略為不相稱。為改善這一現狀,從去年起,我區組織開展了“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大培訓”,不僅提高了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也促進了我區鄉村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得到培訓的從業人員,實現了自主創業或穩定就業。活動開展以來,已培訓近8萬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
據人力資源部門介紹,類似的培訓,廣西還先后實施開展了水庫移民、被征地農民、農林場歸難僑、部分軍隊退役人員等近10項專項培訓活動。
部門聯動:形成就業合力
近年來,人力資源部門重視發揮和聯動各相關部門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部門的優勢和條件,形成部門聯動、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既有效整合了培訓資源,又大大提高了培訓質量。
2009年,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開展了“廣西農村黨員技能培訓大行動”。該行動按農村黨員技能培訓的愿望和就業需求,分期分批開展培訓,提高農村黨員帶領群眾就業創業的能力。截至2010年4月,我區共投入專項活動資金4816.9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8922期,培訓農村黨員35.98萬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8.07%,轉移就業率達到87.63%。
針對廣大農民工就業素質偏低,勞動技能不強的情況,我區人力資源部門與自治區總工會聯合,開展了“農民工援助行動”,幫助農民工解決在就業、創業、培訓、維權和生活等方面的突出困難,提高了農民工勞動技能和就業競爭力。目前已投入專項活動資金4670萬元,培訓農民工50萬人。
為幫助廣大農村青年實現就業創業,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共青團廣西區委聯合開展農村青年就業創業行動,對農村青年開展就業創業培訓,目前已在610家企業建立了“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提供見習崗位1.1788萬個,有7644名青年參加見習,聯合了8家銀行實施“廣西青年創業信貸扶持計劃”,共投入267億元扶持城鄉青年創業。
此外,自治區人力資源部門還與自治區婦聯聯手,開展了婦女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活動。主辦方根據婦女就業需求和特點,精心設計培訓內容,為婦女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創業培訓。僅2009年,就舉辦婦女技能培訓班2459期,培訓婦女5.11萬人,有3.21萬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3.62萬人找到滿意的工作,有5837人走了上自主創業之路,“八桂月嫂”、“青秀好管家”等品牌叫響全區乃至全國。
創新手段:提高就業率
創新,促就業;創新,求發展。
針對產業需求實行技能的人才配套供給,是輔助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力。我區職業培訓有的放矢,著眼于我區“優先重點發展14個千億元產業,大力發展4大新興產業”,形成“14+4”的產業集群等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啟動了定向、訂單培訓項目。如根據防城港煉油、核電等項目,將自愿參加職業培訓的當地被征地農民集中送到技工學校,按照企業需求開展免費職業培訓,培訓合格后又送回當地企業就業,既解決了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廣開渠道,不拘一格創新培訓方式。根據我區產業發展要求和勞動力供給情況,人力資源部門發揮技工院校綜合技能培訓基地的特點,大力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對到技工學校參加培訓的學員給予免除學費、住宿費、實習材料等優惠政策。培訓結束后愿意繼續在技工學校學習的,給予優先選擇專業權利,直接就業的由所在技工院校負責推薦就業。勞動預備制培訓的開展,受到社會廣泛歡迎,2010年,全區約有4萬人參加了勞動預備制培訓。
讓城鄉家庭經濟困難子女入讀技工院校,實施免除學費等系列優惠政策,是我區人力資源部門開展職業培訓的另一創新方法。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人力資源部門除按每人每年1500元給予兩年的助學金資助外,對第三學年工學結合難以實現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政府承諾負責繼續給予助學資助。此舉不僅促進了職業院校的招生工作,也為穩定技能人才隊伍培養提供了支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