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身體差,兒女又不在身邊,辛苦一輩子,到老了還是一個人。“獨居”、“空巢”、“孤寡”這樣的詞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人身上,周紹斌看著很是擔憂。作為浙江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教授,他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社工,面對老人們的困境,偏偏沒有“用武之地”,周紹斌想著更是著急。
“社區里老人多,問題也多,我們需要更專業的幫助。”浙江省金華市八詠樓社區居委會主任陳建新的一個求助電話,打破了僵局。既然有社區伸出“橄欖枝”,周紹斌等8位社工專業教師組建的樂福社會工作中心也愿意試試水,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浮出水面:建一所“時間銀行”,讓老人自己幫助自己!
“開戶人:童景富,開戶時間:2013年11月9日,家住金華市八詠樓社區,賬戶編號001。”64歲的童景富在綠色的“老年人時間銀行個人賬戶”上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姓名,成為時間銀行的第一位“顧客”。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只要他陪護幫助結對老人諸葛智辰1小時,存折上就會多一筆“收入”。
“時間銀行”是國外提出的一種互助模式,由55歲至65歲、身體硬朗的老人與孤寡高齡老人結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幫助,并將幫扶時間存入“時間銀行”,當這批老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可以“取出”積累的時間,由管理“銀行”的社工機構為他們指派援助人員。
以徐澄為代表的18名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是第一批時間銀行的“業務員”,他們的任務就是找到“目標客戶”。吃飯、洗衣、買菜、理財、外出活動……這些生活小細節是徐澄和伙伴們關注的“頭等大事”,“我們通過走訪調查,從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各方面進行評估,最后篩選出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
為了建設像模像樣的“時間銀行”,樂福社工中心在硬件上也“狠下功夫”。每位老人都有自己專屬的“時間存折”,中心辦公室收著厚厚的“管理臺賬”,由專人擔任“會計”,招募義務“收納員”、“出納員”,還有徐澄這批“業務員”上門提供開戶服務。
扶住孟淑賢老人的手臂,讓她身體的大部分重量落在自己的手臂上,小心避開她不靈便的右腿,攙著她慢慢走到椅子邊坐下。浙師大社會工作研究生小丁有空就會來探望92歲的孟淑賢老人,陪她聊聊天、散散步。在浙江師大,像小丁這樣與獨居老人“一對一”陪護的社工學生還有很多。經過長期的相處,許多老人也都逐漸熟悉了這群熱情的“小孩兒”。
盡管大多數老人都看好“時間銀行”的行情,但能不能長期堅持下去,不少老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徐澄作為“時間銀行”開業的全程參與者,也深深體會到目前的“時間銀行”只是一個雛形,“如果不能持續下去,這段時間的努力都會白費”。
雖然一切都還在起步階段,但周紹斌相信,只要能真正服務到老年群體,“時間銀行”肯定能一直開下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