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教師節了,讓我們走進這個教師世家,聽一聽三尺講臺前的百年變遷
亂世留學回國擔道義教書育人助學生大學畢業
第一代教師
祖父黃慶云,算是這個教師家族中“開天辟地”的人物。可是他,積勞成疾,于1949年之前,死于肺結核。彼時,四子女均未成年。
對祖父的認識,黃向一和潘小禾是從父輩的口中和同鄉會編寫的材料中,漸漸清晰。
生于1875年的黃慶云,趕上了“最壞”的時代。亂世國飄零,唯有求學救國。1905年,已30歲的黃慶云獲得公費,留學日本。同行的,還有章乃器的父親。在日留學10年,“黃慶云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數學。”臺灣青田同鄉會編寫的材料中寫道。
學成歸國,黃慶云受聘于處州中學,后升任至教務主任。那時,黃慶云拿的算是高工資,每月有120銀元。
可是,家中過得并不富足。“爺爺特別關照家境貧寒而有志向的學生,他長期濟助的學生就有七八位。”黃向一說。其中一位學生,名叫趙志垚(與周恩來、郭沫若共事,1938年出任過政治部總務長等要職),黃慶云供他讀書至大學畢業。
“爺爺在當地頗具威望。”黃向一自豪地說。那時,麗水碼頭魚龍混雜,“混混流氓亂敲竹杠。鄉人想了一個辦法,隨時攜帶黃慶云的名片,遇到敲竹杠者,向其出示,他們自會訕訕地走開。
黃慶云,受到章乃器的爺爺章楷的賞識,兩人遂成忘年之交。黃向一的家中,至今還留存章楷贈予黃慶云的對聯。
1915年,從日本學成回國的青田人黃慶云,在浙江處州中學(現為麗水中學)任教。自此,他開啟了一個家族四代百年教書育人的傳承。
上周末,記者走進第三代教師潘小禾及黃向一的家中,感受這份堅守的教師情結。
其實,四代人為師,不僅是受教師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還受到自身成長中的各位師長的影響。
有人說,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在人生路上,他的一言一行,均會影響學生的成長。擔負如此舉足輕重的事業,需要怎樣的堅守與信念?又需要怎樣的精神與力量?
第二代教師
兒子“嫉妒”父親的學生:“對他們比對我還好”
一心教學的黃慶云,積勞成疾,病死于肺結核。而祖母奮力堅守家業,憑一人之力,供四子女上學。
長子,供職于《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27歲時便犧牲。另三子,長女黃菊秀、次女黃麗妹與次子黃乃行,均為教師。
“上世紀50年代,父親受國學大家姜亮夫的推薦,帶著母親,來到杭州,就職于浙江師范學院(記者注:現杭州大學前身)。后來,又成為杭大的元老之一。”潘小禾說。他是黃菊秀的兒子,父親潘樹庭也是一名教師。
潘樹庭曾就讀于國立英仕大學美術系,從師潘天壽。畢業后,又攻讀政治。有趣的是,他最終卻在地理系任教。
“那時的教師,特別辛苦。靠自己手繪地形圖,自己做教具。父親還會經常帶學生出去考察地質地形。”潘小禾說。在他的印象中,父母總是早出晚歸。回到家中,還得批改學生作業。對于自己的一雙兒女,他們卻無暇照顧。
少時,潘小禾特別嫉妒父母的學生。“學生病了,叫我們端雞湯過去。過年的時候,學生如果不回去,叫我們送東西。”潘小禾說。
不過,令他嫉妒的,還不止于此。“父親是教授,待遇還不錯,可是我們過得很拮據。”潘小禾回憶。
為什么?“不少拿來資助學生,還有同事、朋友的孩子。”他說。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位學生的父親患重病,來杭州看病。父親請他住自己家中,每日早晨還為其買肉做菜。“肉,在那時可是稀罕品。”潘小禾說。
煤油燈下的備課背影,一絲不茍任教
“父親,總是認真得一絲不茍。”教師父親黃乃行,在黃向一心中,是這樣的形象。
1949年,黃乃行秉承父業,開始教師生涯。“他回到黃炎村,在村里辦學。那時,村里還沒有學校。”黃向一說。
此后,黃乃行先后在麗水青田縣的船寮、海口、章村、石溪、坑口、禎埠、高市、大路等鄉鎮任教,將最好的歲月奉獻給三尺講臺。
父親一盞煤油燈下的備課身影,令黃向一至今難忘。每天早上,父親總是最早到學校,到辦公室打掃衛生,擦亮那盞相伴的油燈。
1960年代,是最艱苦的歲月。早上,黃乃行在青田坑口小學上課;傍晚,還得下村在夜校幫村民掃盲。每晚,父親回到家中睡時,黃向一早已入睡。“累點有什么不好,能夠教大家,很開心。”這是黃乃行對家人常講的話。
工作辛苦,加上長期營養不良,黃乃興暈倒在三尺講臺上。
有天,黃向一接到青田大路鄉小學的校長電話,被告知父親昏迷。他與弟弟們,用手推車將父親送至青田縣醫院。“那時,教師的身體大多都不好。”黃向一說。
黃乃行退休以后,仍“不甘寂寞”,主動去各村校幫忙。1993年,他因肝癌去世。去世前,他曾向青田縣教育局遞交一份申請,主動要求死后將遺體捐獻給醫院解剖。
第三代教師
成長路上,教師保護個人特長
1989年,潘小禾進入杭州少年宮,成為一名美術教師。
小時候,美術出身的父親,會教潘小禾繪畫,還帶他前往杭州西泠橋美術館看畫展。漸漸地,他迷戀上了美術與手工藝。上課時,他會忍不住用竹子做兵器。
不過,老師并未當場制止,而是課后,將潘小禾叫到辦公室。“他叫我每天背一首唐詩,并配上一幅自繪的畫。”這種聰明的辦法,可使潘小禾既不落課,還發揮了特長。
不僅如此,老師還帶潘小禾去當時的杭州市少年宮學畫。“他知道我父親忙,就自己帶我去少年宮。”潘小禾解釋。
少年宮的老師,亦讓他感概,“老師對我們真好”。他記得,每逢演出結束后,老師會先把學生一一送回家,再自己回家,“有些學生住得很遠”。
1989年,從黑龍江下鄉回來的潘小禾被安排進了一家工廠。可是他一心想做老師,后因機緣巧合,進入杭州市少年宮。他的妻子,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教師。
彼時,黃向一也做了一名語文教師,2010年退休前任教于青田縣船寮高中。此外,他的弟弟黃如一、黃向如皆為教師。
“現在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遠不如前”
成為教師的潘小禾,用自小“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的父輩言傳身教,來對待這份職業。他按照父母對教師的要求,“學生不分貧賤;對學生嚴格,首先得對自己嚴格;充分備課。”
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美術部,論年齡,潘小禾算是“老人”,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在年輕教師中,“起模范作用”。有次,一位學生腿骨折,走路不便,他看到后,背起學生直接上了3樓。后來,他對美術部的年輕教師說,“看到學生不便,我們應主動關照。”
對比父母那代的教師,與現今的教育環境,潘小禾感慨良多。“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不如以前多。”他說。記得小時,班主任經常登門家訪。每到寒暑假,同學間會成立課外小組,相約在某同學家一起做作業,探討題目,而老師,則常會過來答疑解惑。
“現在的家長,總不放心,什么事都盯著看著,甚至代勞為孩子做作業。”潘小禾說。比如,無論路程遠近,父母都會接送孩子上下課,甚至上課期間,還在外守候。比如,工藝課需動手用剪刀,父母會擔心傷到孩子,過度保護。還比如,父母覺得孩子做的手工不夠完美,就會想辦法代勞。
“其實,無論做得好壞,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嘗試。每次都去嘗試,就是一種積累,就會進步。而且,孩子自身是有創意的,家長代勞,只會讓他失去激發個人潛力的機會。”潘小禾無奈地說。
還令他郁悶的是,“家長決不肯讓自己的孩子吃虧。”小朋友之間的拉扯,原很正常,可家長偏愛夾在其中,為孩子爭取絕對優勢。潘小禾想起小時,常和同學鄰里小孩打鬧,母親知道后,總第一個責備自己,并要求向他人道歉。
第四代教師
80后教師
“處在這個位置上,要對得起學生”
從黃慶云至今,轉眼,百年已過。世事變遷,身為“80后”的第四代,對于這份“傳統”職業,又會如何看待?
2007年,潘小禾的兒子潘狄明,進入中國計量大學環境藝術專業任教。
不過,父母作為教師的影響,并非最終促成他走入教師行業的原因。而是,“大學教師的影響,他是我人生的榜樣。”從導師處,潘狄明看到,“環藝設計需對人類負責,創造生態的環境。”他想把這樣的設計,傳遞給更多的人。
任教6年,對于大學教師,潘狄明逐漸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自我要求。對于學生,他必須嚴要求。“高中有教師監督機制,但大學沒有。如果教師不負責,那么,學生這4年,就荒廢了。我們要對得起學生。”潘狄明說。
除很強的責任感外,大學教師還需正直、敬業的精神。“環藝,是門很苦的行業,需要敬業,更需要熱愛這份職業。”潘狄明說。
此外,大學教師不僅教授學生知識,更多的是精神影響,“從自身做人做事的態度上去影響。”
他希望,大學4年,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身價值。“我們不能總先向社會索要,再談個人奉獻,我們應該先發揮自身價值。”
環藝非常特殊,更強調上手的實踐。從大學導師處繼承“實踐教學”,潘狄明的課堂還會“搬”到工地和樣板間。他成立了個人工作室,這不僅是他個人教學與實踐結合的地方,也是學生的實踐基地,“吸納最優秀的學生,給他們最實踐的接觸。”
此外,與潘狄明同輩的第四代,黃向一的兒子黃開來與女兒黃開靜,也均成為教師。
尊崇大師精神呼喚為師者的責任
百年之間,世事變遷,但在他們身上,不變的教師精神本質,依舊可見:嚴于治學的同時,護生如子;對待教學,敬業而執著;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當我們去回想求學路上的每一位教師,會發現,那些讓人猶懷感恩之心的,恰是愛學生并執著于這份事業的教師。他們,不僅僅只是教授知識,更多的是給予我們精神層面的影響。
在潘小禾及潘狄明身上,就可見個人成長路上的教師,所投射的影子。對他們而言,成為教師,除家庭的影響外,成長路上遇見的教師更是重要的“推手”。
早時,教師被尊稱為“先生”。先生,無論在學問還是道德品格上,均無可指摘。教師,是多么的舉足輕重啊!三尺講臺之上,為師為人生活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均被學生看在眼里,產生影響。有時,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改變一生。
可現在,不少人對待這份事業,卻顯得輕薄了。談起教師這一身份,1982年出生的潘狄明,不禁感慨,“作為大學教師,必須要有責任感。”這背后,卻是隱含著責任感缺失的現實。
1931年,梅貽琦在就職清華大學校長的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這,對于基礎教育的中小學,亦如是。基礎教育12年,是形成個人意志與價值的一個階段。大師般的教師,又豈能缺失?其實,教師并非一定得如大師般博學,但一定得有大師般的精神與品格。
英語閱讀報 本周精彩感恩教師節[北京成人高考9月5日起現場確認][這年頭兒流行讀MBA]
[2013本科英語考試報考指南][海外人才網絡視頻招聘會][高招調查報告]
[2015年教師資格將統考 資格實行5年一注冊][2013年執業醫師沖刺備考]
2013浙江成人高考報考指南[第四屆“歲月·老師·我”大型有獎征文活動] [英國碩士留學指導]
[四川成人高考報考指南][就業面最廣專業方便出國專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