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杭州筧橋鎮培知學校的一些家長,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新學期上學,不用再交學費了。
新學期,女孩盛生就要讀五年級了,她爸爸還不知道這個好消息,“我們來到杭州才兩年,我是開貨車的,一年收入也就幾萬元,孩子一年學費要2400元左右,生活壓力挺大的,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昨天上午,記者從杭州市江干區證實了這個消息:今年江干區“收編”區內三所民辦的民工子弟學校——筧橋鎮培知學校、彭埠鎮御道學校、九堡鎮三村學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三所學校的民工子弟落實“同城待遇”。這是杭州主城區最后三所民辦民工子弟學校。
最多一個班擠了89人
老師上課要戴擴音器
這次收編的三所民辦民工子弟學校,在杭州辦學已將近10年了,當初是由幾個私人老板創辦的。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大,杭州在接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方面,在全國算是起步早,門檻低的,但每年仍有不少來杭務工人員不符合條件,其子女又很想在杭州接受教育,于是在政府接納之外,市場上出現辦學條件簡陋但收費也低,入學較容易的民辦民工子弟學校,一定程度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培知學校位于筧橋鎮,是2004年開辦的,目前學校有21個班,1300多學生。學校面積大概七八畝,有兩幢3層教學樓,教室里基本上是一個講臺,一塊黑板。
培知學校的教導主任曾祖臣說,學校開辦最初幾年,一個班人數控制在56人以內,最近的兩三年,班額越擴越大。“我教數學,我帶的這個四年級班,一個班64人,上課要扯著嗓門,更多的時候要戴擴音器上課。”
學校的條件很艱苦,全校老師只有兩個辦公室,10多個老師共用一臺電腦,很多老師不得不帶著自己的電腦來上班。培知學校只有一個教室有多媒體設備,大部分時間也是擺設。
一位家長對記者說,孩子學校里的伙食不好,菜里幾乎沒有肉,“孩子回家直喊餓,看著可憐。”這位爸爸說,一天五六元的伙食費,估計只能吃到一兩元的飯菜。
在學校待了10年,曾祖臣身邊的同事來了走,走了來,現在已經換了好幾茬。“這樣的學校,流動性肯定很大,我們學校40個老師,每學期起碼有三四人要流動。”
而御道學校位于彭埠鎮,是2005年開辦的,目前學校有19個班,1100多學生。學校面積也是七八畝地,有一幢4層教學樓,教室里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三村學校位于九堡鎮,是2005年開辦的,共有11個班553名學生,是三所學校中規模最小的,面積只有培知的一半大,有一幢2層的教學樓。老師上課也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教學設施。
這三所學校一共有51個班級,平均班額超過65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說,他曾在其中一所學校發現,最多時一個班級學生達到了89人,在全部3000多名在校學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并不符合杭州市外來民工子弟入學條件。
三所學校一撤二保留
江干區投入650多萬改造
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江干區教育局副局長費蔚向記者描述了“收編細節”。
九堡鎮三村學校被撤銷,500多學生由天成教育集團接收,老師根據個人意愿,分流到培知、御道學校。
培知學校、御道學校保留九年一貫制,一年級不再獨立招收新生,只接收教育局調配生。教育局以“政府購買學位”的方式,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費“買單”,提供免費教育。
三所學校加起來一共有3000多學生,按照一個學生一個學期平均1200元的學費算,家長們一年可以省下700萬左右的費用。
學校被“收編”后,將逐年縮小在校生人數,二年級以上學生只出不進。
被收編后,原學校老師身份沒有改變,還是民辦教師,雖然以后可以考編制,但機會不大。
江干區教育局投入650多萬元資金,在暑假期間對培知學校教學樓進行重建,對御道學校進行整體維修,還為兩所學校添置教學設備,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
記者了解到,天成教育集團今年位于筧橋的主校區,新學期開學即可啟用,包括6幢嶄新的教學樓,可容納54個班級的近2500名學生。由三村學校分流過來的500多學生將到這里上學。另外兩所學校整改工程也已進入尾聲,9月迎新。
整改后,教育局還選派經驗豐富的公辦校長和管理隊伍進駐學校,規范學校的管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