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浙江杭州城市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如何解決這部分人子女入學問題也成了一大難題。杭州市教育局初中初等教育處處長蔣鋒表示,面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目前只能通過擴班、改建專業教室等方法來保證符合條件的學生入學。
2007年,安徽人李榮(化名)便到杭州打拼奮斗,當在這里站穩腳跟后,他把女兒媛媛也接來共同生活。今年年滿6周歲的媛媛到了讀小學的年紀,夫妻倆興沖沖地為孩子報名時,卻因暫住證曾中斷的問題,被攔在了入學的門外。
事實上,與李榮遭遇相同的人不在少數。據杭州市教育局統計,2013年因暫住證等問題不符合入學條件的有3800余人。
杭州市教育局初中初等教育處處長蔣鋒表示,每一個城市入學都需要門檻,其中杭州的入學門檻相對較低,但因暫住證等問題無法入學的群體數量仍然較多,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矛盾。“家長有心提前一年準備的話,這個(入學)門檻等于是沒有門檻。”
針對像李榮類似情況的群體,政策能否更具人性化呢?蔣鋒指出,目前對證件等方面的要求設置或存在不合理之處,但尚無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個口子不能放,放一天的話可能就有幾百個人,放開整個教育就崩盤了。”
蔣鋒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他告訴記者,2013年杭州主城區小學入學的招生計劃為2.9萬人次,符合條件的實際報名人數近3.1萬人次,僅滿足符合條件的人數已有些困難。
據了解,2002年以來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從2萬增至2012年的22萬,平均以每年2萬人的數量遞增。“一個學校一個年級一個班就是200個人,一般規模的學校,一個年級4到6個班,2萬人的話,每年要新建100所學校。從這個數字上來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蔣鋒說。
他告訴記者,由于外來務工人員的流動性,目前學校的建設等還只能按照之前百戶比的計算方法。現在能夠做的是,便是通過擴班或改建專業教室等各種辦法來容納更多的學生。
杭州市教育局統計顯示,2012年杭州主城區招收的小學入學人數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已占44%,這部分學生中85%均就讀于公辦小學。此前,杭州主城區小學小班化已達近60%,但是由于擴班需要,現今僅在各個實驗學校班級中保留。
增加民辦學校是解決教育資料匱乏的有效途徑之一。蔣鋒介紹,從2009年開始,杭州市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專項經費進行補助。從當年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發放義務教育專項經費每年每生400元。經費除資助學生學費每學期300元之外,還用于補助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專門學校提高辦學水平。
蔣鋒坦言,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也非易事。由于場地、師資等原因,民辦學校的發展艱難,導致各地的積極性不高。“不同層次的學校,要采用不同的扶植辦法,這個我們也在研究。”
2013年4月,杭州市教育局推出預登記制度,摸底預測入學人數,提前做好教師配備等相關工作。“現階段,我們要去探索怎樣能夠更好地預測的辦法。”蔣鋒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