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包括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在內的50余家高校校內社團共同發起一項“舊書循環”活動,呼吁大學生挖掘舊書的剩余價值。
畢業季臨近,手頭的舊書、舊教材該何去何從令不少畢業生頗為頭疼。“往往是能賣的就降價銷售,賣不了的就論斤出售或者直接丟棄。”陳平是杭州一所大學的應屆畢業生。他坦言,四年下來,不少教材只能淪為廢紙。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出版圖書、期刊、報紙總印張為3099.23億印張,折合用紙量717.01萬噸,與上年相比用紙量增長5.58%,其中課本用紙占總量8.95%,而2011年出版的6134種教學用書中,初版書僅有1511種,近四分之三的教材都是重版、重印書籍。而每生產1噸文化紙又會消耗約100噸凈水、600度電、1.2噸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同時產生高濃度污水。
“其實不少公共課程教材用過一年之后還能有七八成新,如果這些教材能夠真正在校園中循環起來,不僅能節省開支,能夠少砍伐樹木,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楊穎說。
記者29日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看到,圖書循環站點已經初具規模,通過2個月的前期準備,僅僅這一所學校就收集到了近萬本舊書。這近萬本舊書將借助“123圖書館”這一公益性平臺進行展示,在校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租借或者自由交易。
據了解,每個通過“123圖書館”進行舊書出借、出讓的學生還能夠得到一定經濟補償。“圖書每出租一次產生的費用會部分返還給出借者,而租書者若是可以將舊書好好保管并傳遞給下一個人,也能夠得到補償,最高可以返還所有租金。”“123圖書館”董事長楊甦宏認為,“令作出貢獻的人得到回報”能夠更好地保證舊書在讀者手中持續傳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