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8年秋季開始在江西省實施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工作,正改變著現在的高中課堂。“修學分”等以前只存在于大學校園內的詞語,開始出現在江西省的高中課程中。
日前,記者從江西省教育廳獲悉,今后,學校對學生在高中3年的各項表現將給予綜合評價,而這個評價結果將有可能與高考成績掛鉤。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學分認定辦法,分別對選修課、實踐性課題、社區服務等制定了相應的學分要求。學生完成選修課的課程后,需要通過學校組織的考試才能獲得學分;完成一項課題后,也要向學校申請學分認定。學校將把各個課程的學分記入學生檔案。
2008年,江西省選定了師資力量較好的67所高中作為省級樣本校。
67所高中因地制宜,妙招頻出。在南昌市新建一中,學生在語文、數學、外語、物理等8個科目中,每個科目都需要選修一定學分的課程。據介紹,學校為每個學生配備了導師,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興趣幫助選課。如果學生對所選課程在試聽期間不滿意,還可以提出換課申請。在南昌二中,教師們為高二學生“量身定做”的選修課程共31門,包括英文演講、電影與文化、《紅樓夢》研讀等特色各異的課程。據悉,為保證學生有上選修課的時間,不少高中劃出了特定的教學時段。
實踐性課題研究正風靡于江西省各地高中,課題所涵蓋的范疇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探討家電下鄉的,有研究農村姻親狀況的,還有專門思考學生早餐問題的。寧都中學部分學生關注起了農村打麻將的問題,他們走訪親朋好友,并到派出所了解公安部門打擊賭博的相關措施,搜集了大量資料,目前正在教師指導下著手行文。據南昌一中課題輔導教師徐強介紹,學校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基本上都合作承擔了類似課題,參與這樣的課題研究可以增強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