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向海內外招聘大學副校長第二輪工作近日結束。在此前的10個月時間里,江西已從海內外招聘大學副校長50余位,其中來自海外及省外的學者占40%,并有8位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西省的人才引進工作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作為中部欠發達地區,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江西都只是人才輸出地,每年送走的大學生用火車往外省市拉,讀完大學回到省內的卻只有幾汽車。現在,卻有這么多的海內外領軍人才流向江西,這一現象,值得探究。
從國際范圍看,尚未探底的國際金融危機,為全球人才向新興國家或經濟體的流動提供了絕好機會,無形中增加了人才流入的供給量。去年12月,上海市到美國華爾街招聘人才,招聘的崗位只有幾十個,但收到的應聘簡歷就有100多公斤,應聘人數高達4000余人。這種形勢,給優秀人才加速向國內回流創造了難得機遇。中國的人才洼地正在形成。
從國內來看,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沿海發達城市,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引進早已率先起步,因為學術職位的數量有限,吸引的速度越快,趨向飽和的速度也越快。另外,由于安居成本的逐年高漲,人才引進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以房價為例,七八年前,北京、上海引進一個領軍人才,只需付幾十萬元的房貼,而現在,需要百萬之巨。這樣的成本增速,反而凸顯了中西部人才引進的比較優勢。
雖然如此,領軍人才的引進并不容易,不同國家間、不同地區間、不同大學與企業間的爭奪很是激烈。在同樣的機遇面前,如何創造吸引人才流入的價值洼地特別重要。
在人才集聚的初期,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影響力。在中部省份中,江西距長三角、珠三角和閩三角最近,是三個三角洲的立交橋。江西的這種地理位置在人才流動中,具有率先承接的優勢。江西的領導者頗具眼光地發現了這樣的價值洼地,大膽地拿出了50多個大學副校長的重要崗位來吸引海內外領軍人才,用差異化的辦法實現了人才競爭的第一個目標。江西的做法證明,欠發達地區也存在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優勢,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拓空間。
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欠發達地區引進人才缺錢,而對比發現,欠發達地區吸引高層人才也應該“不差錢”。修一條高速公路,1億元太少,可是,對于人才引進而言,1億元就是一個大數字。發揮中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將有限的資金放在人才引進上,它所發揮的效應是修一條高速公路所無法比擬的。
江西人才引進的做法是個啟示,也是個示范。如果每個省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都能這樣做,我們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量將相當可觀,中國的洼地價值將真正體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