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畢業生就業尷尬,赴臺面臨困境,這個問題看似僅是臺灣對陸生的種種限制導致的,然而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兩岸的文化和經濟交流還遠遠不夠。
彼此認識不足
常被問“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塊就行?北京有地鐵嗎?”,反應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回到大陸參加過數場面試的方佩說道,面試時說到自己畢業于臺灣“清華大學”,面試官的反應是“臺灣怎么會有清華,山寨的嗎?”可見大陸對臺灣的了解也是少的可憐。
由“兩岸的橋梁”變為“社會的夾心層”
作為兩岸的橋梁,陸生給大陸帶來臺灣熱情有禮的文化的同時,也給臺灣帶去了大陸騰飛崛起的訊息。不過往返兩岸的“使者”卻由于三限六不政策”的約束像是被戴上了緊箍咒,而不得不面臨“畢業就分手”、“畢業就失業”等各種問題。無疑,他們由“兩岸的橋梁”變身成為了“社會的夾心層”。
交流合作,互利共贏
兩岸各有自己的優勢,合作是大勢所趨。雖然如今樹立在兩岸間的隔閡越來越少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不合理門檻在阻礙兩岸更快更好地發展。兩岸的高校間應該多進行學術交流,企業間積極開展合作關系,給彼此提供更多的機會。如果臺灣能夠放開對陸生的限制,陸生在赴臺面前就不會望而卻步,就不會使那些正在臺灣就讀的陸生感到失望,就會有更多的大陸高考生考慮去臺灣求學。這樣不僅能夠帶動臺灣的教育產業,也能使臺灣吸收更多的大陸人才更好地為臺灣的經濟服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