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畢業生》聯合新快網、卓越教育和中國教育在線共同做了“你眼中的港校”調查,共回收315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近八成(78.37%)被調查者有報讀港校的想法,而港校之所以這么受內地生青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環境”,占65.62%。
此次調查發現,相比于前幾年的“港校熱”,現在的學生和家長對于報讀港校更趨理性,他們在肯定港校優勢的同時,也指出了港校存在的不足。近六成(59.13%)被調查者認為,在港校讀書“有可能差別對待”。
“盡管我們都是說粵語,但香港人還是能夠聽得出廣式粵語與港式粵語的區別,我總是會覺得香港人對內地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見,盡管他們表面上對我們很友好,但在言行上還是會把香港與內地劃清界限。”現在就讀于廣雅中學高二的小彬說,他去過很多次香港,“但每次一開口說粵語,對方就聽得出我不是香港人,在他們的印象中,內地的學生比較死讀書,總覺得我們思想和打扮上都很土,這一點讓我很不爽。本來我很想報考香港的學校,但每次一想到可能會遭不公平待遇,我就覺得還是留在廣州讀大學好。”
新快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如今家長對于孩子成才的看法正發生著較大的改變,一直以來中國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形象,但近幾年,許多家長不再一味地讓孩子走精英這條路,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更傾向于把孩子留在身邊。
丁丁媽坦言:“我怕孩子去了國外就不想回來了,到時候我們就成孤寡老人了。”小胤媽說:“我還是很自私的,明知道孩子有實力考港校,而家里也有這個條件,但我還是希望孩子留在身邊,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覺最好。”
港校招生十年歷程
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正式面向內地招收自費本科生,招生范圍僅限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六個省市;
2004年招生范圍不斷擴大,達到10個省市;
2005年招生人數不斷擴大,超過1000人。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同時被教育部列入國家第一批重點高校名單,通過“全國普通高考統一招生計劃”招收內地優秀高中畢業生,向港校開放招生的內地省市區增加至17個;
2006年招生范圍達20個省市,招生人數達1300人;
2007年招生人數攀升近1400人,港中文和港城大兩校被列為統招提前錄取高校。“港校熱”風靡一時,一些省份的高考狀元紛紛赴港求學,形成香港高校挑戰北大、清華“霸主”地位的局面;
2008年持續了數年的“港校熱”開始降溫,內地考生家長變得理性而謹慎;
2009年內地報考港校人數下降了20%至30%,港校分數高、學費貴、重能力等條件讓部分考生“知難而退”;
2010年幾所港校報考人數比2009年又稍有下降;
2011年12所港校在內地的招生范圍、招生人數、專業都有所增加,雖然部分學校學費上漲,但架不住港校開出的高額獎學金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得報考人數一路飆升,迎來了“止跌回升”的勢頭;
2011年至今部分香港高校招收內地生的范圍擴大至內地31個省份,并錄取了不少少數民族學生,此外,還有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等3所高校加入了內地生源的搶奪戰;公立的8所院校共錄取1400余名內地新生,北京4位高考頭名(理科1名,文科3名)也全部選擇港校;
2012年內地招生計劃較2011年有所增加,如港大,今年共接獲12438名內地生報讀,較去年增加約兩成;獲取錄者363人,較去年291人增加24.7%。港大今年招收的內地省市狀元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繼去年取錄17名省市狀元后,今年進一步增至21位,當中10位是省級狀元。
調查問卷
1.有沒有想過報考香港的大學?
A 78.37%
B 21.63%
A有
B沒有
2.港校吸引你的地方是?
A全英式教學
B中西方文化合璧的環境
C就業前景
D其他
A 15.62%
B 65.62%
C 15.62%
D 3.12%
3.不想報考港校的原因是?
A學費太高
B語言受限
C想留在內地
D其他
A 58.62%
B 2.27%
C 7.29%
D 31.82%
4.你認為港校畢業生在就業時有哪些優勢(可多選)?
1語言優勢 2國際化視野 3思維開放活躍 4組織能力強 5其他
57.69%
90.87%
69.71%
36.54%
0.48%
5.你認為讀港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可多選)
1精通英語 2會粵語 3家庭條件好 4適應能力強 5性格外向 6其他
81.25%
44.71%
62.98%
81.25%
43.75%
1.92%
6.你認為港校與內地高校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A教育體制
B教育理念
C老師的素質
D沒什么區別
E其他
A 30.77%
B 62.02%
C 6.25%
D 0.48%
E 0.48%
7.就讀港校的劣勢有?(可多選)
1文化差異大,難以融入 2有可能差別對待 3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4其他
32.69% 59.13% 32.21% 8.65%
8.越來越多內地生報考港校,你如何看待?
A理所應當
B僅僅只是一時的“港校熱”
C不明智
D中立
A 48.08%
B 8.65%
C 2.88%
D 40.38%
記者手記
想吃“肥肉”也要能“消化”
在很多人眼中,港校可望而不可及。
他們對于港校的認知,往往來源于見諸各大媒體的“狀元花落港校”、“與清華北大成鼎立之勢”、“港校投檔線超清華北大”等報道。
于是,港校成為了連狀元都恨不得去的地方。
在這樣的渲染之下,不少學生和家長,想盡辦法投奔,港校成了一塊人人爭搶的“肥肉”,盡管這塊“肥肉”價值不菲,但只要有機會,都想嘗嘗是什么滋味。
掂量一下,“肥肉”有著多元的教學氛圍,精英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的經濟和文化環境,如此“高帥富”,試問,有誰不愛呢?
想愛卻不一定能愛,明明“三脂高”卻妄想一口吞下,浪費錢事小,蹉跎光陰事大。
本次策劃報道,記者采訪了不少港校畢業的內地生,他們或多或少帶著夢想出發,但卻未必一帆風順,畢竟港校求學,不是紙醉金迷。學習任務繁重,“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考試嚴格,“完全不給情面”;就業“亞歷山大”,“內地生會學習不會玩”……
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緣由,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虛有聲勢。內地生在香港會受歧視?其實“他們都很好相處”;很難在香港留下來?原來“香港雇主青睞收過香港教育的內地學生”;語言障礙很難跨越,也許“一不留神就長進了不少”……
孰好孰不好,關鍵在適合,這幾乎成為了這次采訪的關鍵句。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大家對港校,有著更為理性的看法。他們更多地把選擇的落腳點放在自己的實際需求之上,港校求學,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環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