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身在何處 責任都在肩頭
——北京大學在校外學生中建立流動黨支部工作紀實
在北京大學30多個院系的100多個專業中,相當一部分都設有實踐教學環節和田野調查課程,且時間持續3周至1年;每年有近3000人次本科生赴海外交流……北京大學學生黨員分散、流動性強的特點,一度給學生黨支部建設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如何使黨組織覆蓋到這些“流動”學生黨員?如何讓黨組織第一時間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并及時開展黨建工作?能不能讓學生黨支部也“流動”起來?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討論,北京大學黨委決定在考古文博學院2004級野外實習的考古專業學生黨員中嘗試建立臨時黨支部,既為學生黨員搭建了與黨組織聯系的橋梁,也激勵學生黨員在外學習期間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此為起點,北京大學黨委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黨建工作的著力點,積極嘗試“學生海外黨小組”、“學生軍訓臨時黨支部”、“研究生支教團臨時黨支部”等一系列充滿活力、覆蓋面廣的學生基層黨組織形式,把黨支部建在流動的集體上,讓黨組織覆蓋到每一名黨員,也讓黨組織的關懷延伸到每一名黨員。
流動黨支部“如影隨形”
長期以來,學生黨建工作都是考古文博學院的老大難問題。該院大部分本科生,都要在大三時奔赴考古工地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野外實習。雖有教師帶隊,但在外期間,黨建工作基本是空白,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缺乏關注,入黨積極分子考察缺乏制度,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難以傳播,學生基層黨建工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極易出現盲點。“支部建在考古隊上”的創新與實踐,仿佛一瞬間讓學院的黨建工作豁然開朗。
該學院的第一個學生實習基地臨時黨支部建立在河南鄧州八里崗新石器考古工地,隨后在陜西周公廟商周考古工地、山東章丘東平陵故城考古工地等建立的臨時黨支部如雨后春筍。
學院2009級本科生、臨時黨支部書記侯琳至今仍對2011年陜西周公廟考古工地臨時黨支部開展的活動記憶猶新。“臨時黨支部成立后,同學們迅速扎根基層,開展農村社會調查,懷著感恩之心,了解農村現狀。”侯琳和同學們在調查中發現,考古隊駐地附近的陵頭小學條件簡陋,學生們幾乎沒有課外讀物和文體用品。2012年元旦前夕,黨員師生捐贈的2100元現金和部分圖書、文體用品便送到了學校。“我們都被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笑容深深感染,大家深感黨支部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空談理論,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服務社會,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侯琳深有感觸地說。
為了讓當地公眾更深入地了解考古,2011年國慶節期間,臨時黨支部還策劃了周公廟大型公眾考古活動。十余塊精心制作的展板、一個個忙碌且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張張真誠熱情的笑臉、一場場鮮活生動的義務講解……4天的活動,600多名當地群眾參與其中。一位老鄉熱情地拉著學生黨員的手說:“原來考古是這個樣子,看來我以前都想錯了。你們講得真好,我以后還想多聽幾次。”
從博雅塔走出,走到群眾中去。借助臨時黨支部這個載體,學生黨員們學會了如何在實踐中踐行一名青年黨員的社會責任。以黨建創新為主線的“一根紅線”、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先進性作用的“一套機制”、傳播先進思想和知識的“一個平臺”、教工支部傳遞的“一份關愛”,共同構成了考古文博學院臨時黨支部的脊梁。從2007年開始,學生實習基地臨時黨支部結合專業特點,先后開展了“學習十七大會議精神”主題黨日活動、迎60周年國慶系列黨日活動、“尋找華夏之魂”主題黨日活動、“學習中國夢,勇當筑夢人”黨日活動等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黨支部活動,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支部建在考古隊上’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黨建平臺與視角。新穎靈活的黨建方式、豐富且有特色的黨建活動,使得我們這支建在考古隊上的臨時黨支部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考古文博學院教師陳春婷說。
理想信念教育“漂洋過海”
2012年6月,在北大外語學院“繼承傳統勇擔青年使命,建言獻策參與學校發展”主題黨團日活動中,學院2009級學生黨支部與2012年春季學期海外黨小組日語系組長朱中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視頻連線。他結合自己的留學經歷和前期調研,為在北京現場的外語學院學生黨員就學術氛圍、社團活動、課程設置、留學生管理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這是我第一次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參與黨支部的活動,感觸非常深。作為當時身在海外的青年學子,我有種強烈的愿望,就是在世界視野、中國格局中,將北大胸懷、外院特色確定為自己成長成才的目標。”朱中原說。
在國際化成為當代高等教育發展重要趨勢的今天,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海外體驗日漸常態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出國交流的機會”成為近年來北大推動國際化教育進程的新理念。北大外語學院黨委副書記鄭清文告訴記者,以該學院2009級本科生黨支部為例,僅2011年下半年,該支部38名支部成員中就有12人到海外進行交流學習,平均每年參加國際交流學習及活動的人數占50%-60%,出訪國家近30個。
學生黨員“漂洋過海”后,黨組織活動如何開展?學生黨員發展的連貫性如何保證?在海外的特殊環境中,面對復雜多元的意識形態沖擊、宗教文化滲透,如何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針對學生海外體驗活動中黨支部建設的難題,北大外院從學生黨員實際出發,從黨支部設置方式入手,探索建立海外黨小組,將在國外交流的支部成員(含積極分子)按照不同的地區(國家)、不同的語種分為若干個海外黨小組,同時在國外交流的團員青年中建立海外團小組。
以此為基礎,各海外黨、團小組積極挖掘活動載體,創新活動方式,有效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即時通訊工具等方式及時將支部活動信息告知在海外交流的同學,讓他們能夠積極、持續地參與黨支部生活。同時通過理論學習、調查研究、參與活動等方式不斷深化思想教育,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朱中原參與的黨組織視頻活動,其實已是外院開展的第二次此類活動。2011年11月底,一場以探討學生黨員在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的責任與使命為主題的黨支部活動,匯聚了西班牙、法國、韓國等海外黨小組。跨洋討論充滿激情,至今仍深深鐫刻在2011年秋季學期海外黨小組日語系組長武高強的記憶中,“因為它讓我感覺到自己雖遠在異國他鄉,卻沒有被組織遺忘,還能在全新的環境下進一步思考黨員的責任,在特殊的環境下貢獻自己特殊的力量”。
體制機制創新“應運而生”
“從2007年至今,臨時黨支部通過對野外實習工地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思想狀況的深入了解,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部運行機制。”侯琳介紹說,一般在第二年學期末,在學院黨委副書記的指導下,民主選舉產生臨時黨支部委員會,明確分工,制定計劃。在實踐中,根據支部發展的需要,臨時支部還陸續建立了黨員學習制度、積極分子考核制度、加強黨支部與群眾聯系制度、規范黨支部會議的制度等,使其既符合黨的章程又切合實習基地的實際情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黨建帶團建制度,把校本部學生黨支部開展的黨員與團員‘手拉手’活動帶入臨時黨支部,為支部發展黨員打下良好基礎”。
形式單一、脫離需求、質量不高,曾嚴重影響著黨支部活動的吸引力,“入黨前加把勁,入黨后松口氣”的現象不時出現。目前北大12783名學生黨員,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的占比分別為51.2%和20.1%。將學生黨員有效組織起來,學生黨支部責任重大、使命重大,流動黨支部體制機制的創新實踐,為學校黨建獨辟蹊徑。
以流動黨支部為載體,強化骨干培養,發揮引領作用。一些二級學院還紛紛設立海外體驗獎勵基金,提升育人效果。鼓勵學生在海外體驗過程中積極開展課題研究,許多學生黨員申報課題立項,回國后就帶回了沉甸甸的研究報告。
越南語系2009級本科生楊亞晨是學生黨支部書記,在他的記憶中,每年的海外黨小組組長都會組織組內成員收集所在國家(地區)主流媒體或民眾對于中國各大事件的反應,并結合學生黨員的留學體會,針對傳統繼承、文化創新、社會實踐等主題建言獻策。
同時根據各海外黨小組與團小組的數量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分配,各海外黨小組分別負責帶動一個或多個所在地區的團小組定期開展自主創新活動。
在“支部建在考古隊上”和“學生海外黨小組”的成功實踐基礎上,通過多年的堅持和發展,北大臨時黨支部項目日臻完善,逐漸形成了流動黨員管理的新模式、教師黨員與學生黨員交流互動的新機制、黨組織活動組織形式的新辦法、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的新渠道。(記者 柴葳 通訊員 王蓓)
《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28日第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