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云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近8.4萬人,比07年增長近1萬余人,加上以往未就業的畢業生,08年求職畢業生預計將超過10萬人。其中,昆明市畢業生人數預計將突破2萬人,畢業生就業形勢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嚴峻。
高校畢業生
要找合適的工作太難
20日,都快中午12點了,楊同學還在昆明人才市場里“淘”工作崗位,她拿著幾份企業的宣傳資料,從各企業的招牌點前緩慢走過,仔細地“研究”每個崗位的工作性質、待遇,并不時停下來了解詳細情況。
“我先后在幾家公司做過,但都不是太理想,現在打算換個工作,換種心情。”楊同學告訴記者,她2003年從昆明理工大學畢業,學的是建筑,搞過營銷,也在食品生產企業呆過。因為所學非所用,干起來比較吃力,壓力也大,唯一的收獲可能就是有了工作經驗,這是不少用人單位看重的。經過一上午的挑選,楊同學顯得有些疲憊,她搖搖頭說:“還是沒有合適的,只有等下次招聘會再來看了。”
08年將從云大畢業的小李則顯得有些膽怯,她是約著男朋友一起來的,主要以“踩點”為主,他們一邊看一邊商量哪個單位如何,哪個崗位怎樣。“現在找工作不容易,找個滿意的工作更不容易,這一點早有心理準備,所以暫時找不到工作也不會很失望。只是想在找的過程中,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而自己哪些方面還缺欠,以便及時彌補,希望這樣對找工作有所幫助。”小李說。談到對崗位的期望時,小李只是笑而不答。
用人單位
招到滿意的人才不容易
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畢業生一崗難求,讓人詫異的是,與此同時,用人單位也招不到滿意的人才。
“唉,坐了一上午,前來咨詢的人沒有幾個,符合條件的就更少了。”在云南思豪經貿有限公司的招聘點前,記者看到該公司提供出來的崗位不少,待遇也不低,其中保潔主管的月收入是2000元—3000元。那么好的待遇難道都招不到人?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公司因為業務發展新建了男士水療館,需要招3名保潔主管,問題是有興趣的人各方面條件達不到公司的要求,大學生又看不上到民營企業來工作,更不要說從基層做起了。所以還沒有招到合適的人。
“我們學校需要心態積極向上、組織能力強、善于溝通的教師。”階梯教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前來咨詢的求職者中大學生并不多,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就更少了,所以一上午洽談下來,只有一名求職者跟學校的要求相符,也是眾多求職者中唯一合適的人選,這跟學校的招聘計劃還有較大的差距。
原因
僧多粥少 供需矛盾突出
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總是與其就業需求基本成正比的。據統計,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達到495萬。我國近年GDP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9%左右,而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在20%以上。新增高校畢業生日益增多,這就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形成了畢業生多、崗位少的現象。
據市人事局有關人士分析,一些單位片面地追求高學歷,一些崗位本來專科生可以勝任,但用人單位偏偏要招收本科生;一些崗位本來本科生可以勝任,但用人單位偏偏要招研究生不可。這樣使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根據2007年昆明市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情況統計:專科生就業率為32.14%,中專生就業率僅為9.04%。
此外,不正確的就業觀念也是導致就業難的因素之一。現在的大學生思想還停留在精英就業時代,對就業單位期望值過高,都想到大城市就業,不愿到西部、艱苦的地方去。找工作時盲目攀比,不會量體裁衣。不講究誠信,隨意撕毀就業協議書,平時不關注就業信息。這些就業觀念或多或少影響了畢業生就業。
應對
昆明十措施促進就業
針對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市人事局今年結合昆明實際,推出了10項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措施——
免收畢業生進場求職門票,并對家庭貧困的畢業生免費提供昆明人才市場的各項服務,包括求職登記、就業推薦、人才測評、職業指導、檔案管理(人事代理)、人才培訓等服務,搭建一個良好的就業平臺,以降低畢業生的就業成本;在學校設立昆明人才市場服務窗口,以便及時提供就業服務信息,目前已在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西南林學院等高校設立了服務窗口,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畢業生就業;與高校聯合舉辦畢業生專場洽談會;開展就業指導及“模擬就業”的就業培訓,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技巧;通過“全國青年創業培訓基地”這一平臺,利用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開展青年創業培訓,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支持和幫助;開展“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選拔優秀畢業生到農村(社區)任職;為未就業的畢業生免費提供3年的人事檔案管理;積極向上級有關單位申請,建立教育、衛生兩大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為不能及時就業的畢業生提供相應的見習崗位;盡最大可能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崗位。
據介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昆明人才市場共組織各類人才招聘會246場,進場單位2743家,進場達到222752人次,為19469人次提供了推薦服務,并與多家高校聯合舉辦了畢業生專場洽談會;積極開展“三支一扶”工作,鼓勵畢業生到基層服務;全力做好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務,2006年、2007年共接收畢業生檔案15112份;通過“局長信箱”及時解答畢業生就業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提醒
關注今天做好什么
“今年昆明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突破2萬人,而政府部門歷年能夠提供的崗位僅占就業崗位的10%—20%,今年也只有200余個崗位,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仍是企業。希望畢業生嚴格訓練自己的行為習慣,縮短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程,努力關注今天做好什么,不要只在意明天成為什么,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先就業再擇業。”市人事局局長范光華說。
范光華分析,一般來講,處于快速發展期的企業,如昆明地區的百貨、家電行業、采礦行業及網絡行業等企業招聘應屆生的數量較大,發展到一定程度,各方面處于穩定階段,招聘應屆生的數量則會下降;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招聘應屆生的情況也不同,通常規模較大的企業,比如銀行、電信以及大型鋼鐵冶金、化工企業集團等比較傾向于招聘應屆生,而規模較小的企業則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這是因為規模大的企業一般都有完備的培訓體系,可以保證應屆生從生手到熟手的轉變,而規模小的企業則在培訓方面的基礎比較差。從職位來講,目前用人單位都喜歡在基層崗位使用畢業生,對于主管級以上的崗位在使用畢業生時比較謹慎,使用量非常有限。
記者調查
大學生就業期望趨理性
昆明08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將突破2萬名,這一群體的擇業觀念、就業期望值等問題受到社會的格外關注。經記者在多所大學采訪了解到,許多大學畢業生早已將擇業目標定位到普通人的標準,從而使他們的就業可能面臨一個良好的開端。
本地畢業生 先就業再擇業
云南師范大學外語系畢業生張小嵌已經做好畢業后不一定選擇到合適單位就業的準備。早在半年前,她就一直在小西門一家電子商場實習,雖然和她學的專業沒有一點關系,而且工作十分辛苦。但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她漸漸喜歡上了做銷售。
她告訴記者:“像我這樣家在昆明,家庭條件不是太差的大學生,以前大多會選擇去學校教書、考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像干銷售這種活的不多。但我發現要進一個你滿意的單位太難,而且大家都去競爭,實現愿望的也就幾個人。有的同學先對自己的就業設定了一個期望,不達到目的寧愿閑著,去年畢業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的師哥、師姐多的是。我跟他們的想法不一樣,反正家在昆明,生活的成本要低一點,就業崗位不一定非得自己滿意,而且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誰都不知以后怎樣,我現在干銷售還可以,就先選擇做銷售,說不定過幾年我也能開個商店什么的。”
和張小嵌有著同樣想法的大學生不在少數,云大商學院的劉紅濤也是畢業后迅速進入一家大型賣場工作,工資很低,實習期滿也就1000元,從事的崗位也只是業務主管助理。工作繁忙、待遇不高,像這一類工作,原先來應聘的大學生并不多,多數是中專生或高中生。但現在因為就業競爭的壓力和擇業觀念的轉變,這類低薪工作開始有了過去少有的大學生的身影。
外地畢業生 首先是留在昆明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隨著在昆就讀的外地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地選擇留在昆明,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昆明本地畢業生的擇業觀念。首先這些外地大學生擇業相對隨意,因為只有一個目標:留在昆明。
陜西籍畢業生肖同就讀云大數學系,因為大學期間相好的女友家在云南地州,自然也就想留在昆明。為此還在大三時他就做好了實習準備,幫私立學校打工,后來發現管理上太不規范又重新找工作。目前他在一家電腦公司旗下的網站做編輯,月薪1200元,雖然除去他和女友租房的租金已所剩無幾,但他表示還可以接受。
記者在云大、云師大、民院等多所大學采訪了解到,外地在昆就讀畢業生選擇留昆明的人數近年呈上升趨勢,尤其以江西、陜西、內蒙古、山西、湖北、湖南等地畢業生最多,因為家在外地,留在昆明是主要目的,所以多數畢業生的擇業標準相對要低,無形中對本地畢業生也是一種影響。
專家觀點
就業期望“降級”是理性回歸
記者從各大學了解到,和過去幾年相比,隨著就業壓力的逐步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不把高等教育看做是精英教育,從過去非公務員、事業單位、銀行等單位不進的觀念中逐步調整過來,轉而開始向一些銷售、私營企業、小公司傾斜。
云南省社科院有關專家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觀從精英化轉到平民化是一個必然過程,因為社會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只有少數學生會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大部分會自然過渡到條件、待遇都相對較低的工作崗位。而一些社會的低端崗位,因為有大學生的加入,也在逐步提升層次。所以不管怎么改變,說明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正在加強,對社會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