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打人了?來,當著老師的面,再把你的同學打一頓吧。”“我不敢。”“是啊,為什么在老師面前可以克制住自己,和同學在一起就不能呢?我相信你,在沒有老師的監督下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10月30日,心理學博士陳虹在烏魯木齊市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課上,模擬了一段引導孩子糾正行為的師生對話,博得了臺下園丁們的熱烈掌聲。
當日,烏魯木齊市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活動在烏市第四中學學術廳啟動。
陳虹詼諧幽默的語言,和老師們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
部分教師紛紛表示,在小學階段,像同學之間打架的現象并不稀奇,他們把打人者和被打者叫過來,常常糾結在“為什么打人?他為什么就打你?打人對不對?”的循環提問中。雖然批評了孩子,可之后該打架的還在打。陳虹老師的講座,給了大家一個新的思路,不要糾結于事件本身,而是關注孩子的性格特點,通過鼓勵,讓學生自我反省,改掉不好的習慣。
烏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主任林藝告訴記者,為期3天的培訓包括積極語言模式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生命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實踐和學校抗逆文化的建設等前沿心理健康教育。
林藝說,面對學生之間多樣的問題,老師們常常措手不及,如果只關注到學生身上消極的一面,那么教育之路會越走越窄,必須去看到學生的積極行為和閃光點,可能會給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尋找新的出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