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形,北京教育學院第二輪新疆少數民族雙語骨干教師培訓負責人楊智已經習慣了。“今天,你們即將遠行。北京,在你們身后,漸行漸遠,走進記憶。我們會在短信、郵箱、微信里再次相遇。在這里,我代表我自己對大家說一句:‘我愛你們’。我代表全體老師說一句:‘我們愛你們’。”
為了促進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學院承擔了北京地區的新疆雙語骨干教師培訓任務。從2009年9月至今,學院對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和田、喀什等12個地區的560名少數民族教師進行了培訓。
教師們的行囊中多了一沓證書,也記載著他們在北京緊張豐富的培訓生活。
精心:差異化教學提升學習興趣
離京倒計時。在新疆雙語課堂教學展示暨雙語教學論壇上,學員們用流利的漢語展示他們授課的內容。
這是讓老師倍感欣慰的一件事。
隨著新疆雙語教育的全面推進,少數民族教師學習漢語、提高雙語教學水平的熱情高漲。這也給培訓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什么樣的培訓?怎樣開展培訓?教育學院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
舉全院之力、聚首都資源,確保優質圓滿完成培訓任務成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期培訓的項目負責人張學君老師提出:“新疆教師的漢語水平不盡相同,必須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差異化教學。”
常雪鷹老師把自己的學員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肚子里有東西,并且敢說;第二類是肚子里有東西,但由于性格等原因,不敢說;第三類是語文積累不夠,也不敢說。針對上述不同類型的學員,她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第一種學員,有什么疑難問題經常讓他們解答,增加他們的滿足感;針對第二種學員,主動提問,使他們克服個性上的弱點,變得大膽敢言;針對第三種學員,一方面注重平時給他們提供一些有趣的小文章來背,一方面讓他們回答簡單的問題,鼓勵他們說話。
北京教育學院院長李方表示,培訓總目標是通過一年的培訓,使新疆雙語班學員在思想政治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學術水平、漢語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明顯提高,使之成為教育觀念先進、“雙語”教學能力過硬、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能在新疆教育改革中起示范作用的教師。
細心:看到自己的教學光盤,學員激動不已
每每看到自己的教學光盤,學員熱依莎總會激動不已。
在北京市的中學課堂上聽課、評課、說課、試講,使他們受益匪淺,課堂教學實踐水平明顯提升。然而,對于用漢語為北京的中學生上一堂錄像課的要求,學員仍然感到“壓力山大”。
熱依莎就曾因不敢講課而進行了二次試講。張學君老師回憶說:“有的學員一開始對此充滿恐懼,多次想打退堂鼓。經過指導教師的熱心鼓勵和悉心指導,最后,他們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地講完了錄像課,受到北京中學教師與學生的一致認可。”更重要的是,學員上完這堂課之后,對自己未來的轉型充滿信心。
專業課考試是此次培訓中唯一新增的考試內容,這一措施有效地保證了學員漢語學習與教學能力雙提高,防止了有些學員只重視漢語學習,而輕視專業技能的現象。
溫馨:一進屋就有一種家的感覺
“看看我們的‘溫馨小屋’吧!”學員努爾古麗邀請記者。
在新疆學員的宿舍樓里有一間特別的屋子,學員們稱為“溫馨小屋”。它完全按照少數民族風格布置。正對房門的墻上有四個大字:天天向上,后面還有一個大大的感嘆號。走近細看,這些字是由一個個大頭像組成的,四個班學員的頭像組成了四個字,老師的頭像則組成了那個感嘆號。在這里,老師經常與學員們聊天,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和思鄉之情。
布置“溫馨小屋”是楊智老師的創意,“每期培訓歷時近一年,只能在寒假期間回家一次,再加上學習、考試壓力大,家庭生活變成集體生活,很多學員一時難以適應,甚至會躲在被窩里哭。我們希望這間‘溫馨小屋’既是一個心理咨詢室,又是學員們休閑放松的‘精神補給站’,給他們心靈上的安慰。”楊智還特意從家里把女兒的洋娃娃拿來,想讓學員一進屋就有一種家的感覺。
負責飲食起居的生活班主任記住了每一位學員的生日,溫暖的問候和熱忱的祝賀,總能適時到來……結業式上,學員們與老師相擁而泣,難舍難分。他們說這一輩子都將有一種“北京情結”,讓他們時時想起在京培訓的日日夜夜,并從中汲取力量,迎接工作的一個個新挑戰。
在兩輪共五期的培訓中,近九百名學員走出北京教育學院,在新疆的廣闊天地里成長,用在北京學到的知識、增長的見識,服務家鄉,像紅柳、像胡楊,扎根在祖國的西北邊疆。正如楊智老師所說:“新疆在前,北京在后。新疆雙語教學課堂的背后,永遠有北京的支持,堅實而深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