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項調研報告顯示,97%支教學生的思想認識、教學技能顯著提升
支教成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平臺
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組織進行的“大學生實習支教計劃”調研報告日前公布。報告顯示,實習支教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增強了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了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開創了人才培養新模式。
據介紹,此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063份,參與調查的包括新疆師范大學等9所高校,涉及喀什、伊犁、和田、阿克蘇等6個地區,調查問卷全部收回。報告顯示,97%的學生認為實習支教后,自己在思想認識、教學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有了顯著提升。這充分表明,實習支教成為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平臺。
拓寬大學生專業實踐領域
調研報告指出,長期以來,自治區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主要在大城市完成。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擴大以及各中學高考升學壓力增大,教育實習越來越難以在城市中學完成,絕大多數學生在兩個月的實習過程中無法保證8學時的最低課時數,教學實踐流于形式。而實習支教不僅拓寬了大學生專業實踐領域,解決了長期困擾師范院校的教育實習難題,也促使高校積極探索大學生教學實踐方式,使學生教學能力得到較快提高。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相比,這種方式培養的學生更符合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目前,自治區已逐步將大學生赴基層實習支教作為師范專業和中語(維、哈)專業學生必需的教學實踐環節,開創了師范生培養新模式。
調研報告認為,實習支教成為新疆大學生深入了解區情,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的良好平臺,也開創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參加實習支教的學生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相對較差,社會閱歷簡單,對國情、區情、社情了解不深。新疆師范大學實習支教學生張云告訴記者,在基層學校,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收獲很大,明顯感覺自己的能力提高了。
支教生在基層學會感恩與奉獻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些支教學生還通過開展家訪、承擔班主任工作、組織基層學校黨團工作、開展教研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社會實踐工作,加深了對教學崗位、基層環境的了解,提高了適應能力、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調研報告顯示,實習支教大學生在基層學會了節儉和珍惜,受到了尊重,也學會了感恩和奉獻;在孩子們充滿渴望的眼神中感受到責任,也在贊美和信賴中體驗到快樂。隨著實習支教生活的不斷深入,很多支教學生產生了以往從未有過的愿望——要留在當地做一名鄉村教師。
據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實習支教學生主要被安排在急需“雙語”師資的民漢合校和民語學校“雙語”班,在承擔專業課教學的同時,他們大多還承擔了多個年級多門課的教學和教輔工作,有的支教學生周教學超過20個學時,同時兼任班主任。在他們的幫助和引導下,基層學校過去因缺乏師資未能開設的課程開起來了,從未用過的實驗室用起來了,當地學生借閱課外讀物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很多縣、鄉和學校的領導都說,大學生實習支教覆蓋面之大非以往各類支教所能相比,實習支教學生的到來,大大緩解了中小學、學前教育機構“雙語”教師緊缺的壓力。
與支持貧困地區教育緊密聯系
據悉,2006年9月,新疆開始實施以師范院校為主的“自治區高年級大學生赴農村學校實習支教計劃”,創造性地將大學生實習支教與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即將原來師范生兩個月的實習期延長至一個學期,實習生主要到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學校開展“雙語”教學實習支教,完整地承擔一個學期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兼任其他教學、教輔工作,“兩兩交替”,輪流循環,支撐實習支教教學崗位“雙語”教學工作。自治區財政設立了專項經費,用于學生實習支教期間的生活補助、往返路費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2007年9月,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新疆全面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計劃。區內11所高等院校共選派1700余名大學生到喀什、和田、阿克蘇烏什縣以及伊犁、阿勒泰地區386所中小學校開展實習支教。2008年以來,新疆先后與西北師范大學等7所區外高校簽訂了開展實習支教的協議,區內外合作共贏的實習支教良好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新疆7批共選派區內外19所高等院校、2所中等師范院校約13200名大學生到基層實習支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