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松村誕生了西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5年前,這里又迎來了一位大學生“村官”。誰能想到,一個建筑專業畢業生最后成了當地有名的種植員,還擔任著這片紅色土地的補習員、講解員、話劇團副團長。他就是被人們稱為“三員一長”的“80后村官”、克松居委會黨支部第一書記張小波。
從學生到老師,轉型補習員
“聽說村里來了個大學生,也不知道能對我們有什么幫助。”回想起2008年張小波剛到村里的情景,村民卓嘎的印象就是一個學生娃,心中半信半疑。
張小波自己也說,剛開始心里很沒底兒,自己是村里唯一的漢族同志,又不會藏語,溝通存在很大的障礙,每天就憋在辦公室里。
“村官要和村民是熟人啊。”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邊巴次仁的一番話讓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張小波茅塞頓開。他開始到村民家里串門,溝通不好,就問村里的老干部,慢慢學會了不少常用藏語,很快拉近了和村民的距離。
“張老師,我家羅布的漢語文有點差,你是大學生,能不能幫忙補習補習?”一天,村民央珍找到張小波說。
張小波二話沒說,收下了第一個學生。慢慢地,村民們紛紛把孩子送到居委會,聽課人數一度達到60人。為了當好這個補習員,張小波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每天下午擠出一個小時對學生進行輔導。
“小波哥教會了我們好多東西。”羅布說,除了課本知識,他還跟著“張老師”學了畫圖的本領。
邊巴次仁說,“張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結識了4名家庭困難學生,每個季度都從工資中拿出500元資助他們,并經常向他們贈送文具。
從“土色”到“綠色”,轉型種植員
“我是學建筑的,總覺得這輩子和泥土脫不了干系。”到了克松居委會,張小波一直想著發揮自己的“土色”優勢干點事。
張小波注意到,整個克松居委會甚至沒有一項富民產業。“在農村干事是一項長期事業,甚至可能是一輩子的任務”,2009年冬天參加的農業部舉辦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讓張小波觸動很大,他尋思著好項目讓百姓富起來。
克松居委會地處城郊,交通便利,具備成為山南重鎮澤當鎮“后菜園”的絕對優勢,張小波決心打造綠色經濟。
建棚容易種菜難。高原氣候對蔬菜種植要求很高,克松居委會沒有種蔬菜的傳統,而張小波之前也沒學過農業技術。大棚建好了,種什么?誰來種?如何種?成了擺在張小波面前的難題。
“我讓他選了10名年輕人到拉薩的蔬菜大棚學習。”邊巴次仁說,考慮到居委會資金困難,沒法解決住宿等問題,張小波就和大家在拉薩蔬菜基地的空房里打起了地鋪。
回到居委會,張小波專門買來蔬菜種植資料,白天泡大棚,晚上泡書海。經過大半年的試驗,看到大棚里紅艷艷的西紅柿,白生生的大蘿卜,綠油油的青菜,村民們開心地笑了。
隨后,克松居委會蔬菜瓜果花卉專業協會、克松德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克松仁青農機具經銷專業合作社先后掛牌成立,農牧民戶均增收上萬元,不少村民還成了種植能手。
利用紅色資源,轉型講解員和副團長
“貴族的太陽落下去了,我們的太陽升上來了”,這是克松人最愛的歌謠。1959年克松成立了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和西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拉開了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
“西藏再沒有第二個地方像克松這么有紅色特點了。”張小波把克松的紅色資源當成寶貝,收集史料,協助制訂《克松居委會紅色旅游民俗文化村規劃方案》,并根據6位見證克松莊園興衰的老人的回憶,繪制出克松莊園的原貌圖紙,參與建設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陳列館。
“過去農奴身體雖由父母所生,卻被官家占有,縱有身體和生命,卻沒有做主的權利。”像這樣的話,張小波已經說了近2000次,擔任陳列館講解員的他,在宣講中更增強了對百姓的責任感。
村民根宗和張小波的接觸源自話劇《農奴淚》。2009年,張小波在與群眾談心中偶然得知,1968年克松人曾自編自演過一部反映農奴生活的話劇。張小波意識到恢復這部話劇的重要性,很快找到幾位當年參與排演的老人整理臺詞。經過一年多的準備,2011年3月25日,《農奴淚》在克松居委會“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設立3周年”活動中首演,隨后登上了西藏乃至全國的舞臺。
“這離不開我們話劇團副團長小波的付出啊!”村民達瓦說。
2011年,張小波任期結束,村民們集體向上級組織部門提出申請,希望他能留下來,繼續做好居委會的“三員一長”。張小波說,要繼續在農村基層的熔爐里磨煉自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