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面對轄區‘擇校’家長漸多的實際情況,為了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共享,縮短各校間的差別,我局在城關區26所義務教育階段推行集團化辦學模式,組建盟校共同體。盟校共同體采取城鄉結合、校際結對1+N模式,以1所骨干學校為龍頭,聯合2至3所學校組建盟校共同體,以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努力縮小城鄉和校際差距,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化、均衡化教育需求,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轉變。以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為動力,科學整合、合理放大優質教育資源。”城關區教育局(體育局)副局長劉兆睿告訴記者。
初中階段,以市一中為 龍頭學校,聯合二中、四中、江蘇中學3所學校組成第一盟校共同體。第二盟校共同體以市八中為龍頭學校,聯合三中、六中、七中3所學校組建而成。小學階段第一盟校共同體以市一小為龍頭學校,聯合海淀小學、奪底小學、海薩小學3所學校組成;第二盟校共同共體以實驗小學為龍頭學校,聯合吉崩崗小學、娘熱小學、白定小學組成;第三盟校共同體以二小為龍頭學校,聯合雪小學、當巴小學、北京小學3所學校組成;第四盟校共同體以三小為龍頭學校,聯合拉魯小學、藏熱小學組成;第五盟校共同體以海城小學為龍頭學校,聯合納金小學、廣西友誼小學2所學校組成。
在實驗小學門口,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以前總是擔心學校的教育質量,所以一直想給孩子找一個教學質量好的學校,但是教學質量好的學校不是進不去就是離家太遠,我認為不管自己多么辛苦,也要保證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記者在林廓東路市一中、海城小學等3所學校周邊觀察到,放學期間騎車、開車來接孩子的家長特別多,致使放學期間學校門口的交通略顯擁堵。
“這也是沒辦法,離家近的學校教學質量不好,費盡力氣才將孩子放到這里,但是又離家遠,所以只能上下學接送,自己辛苦一點也沒關系,只要孩子努力學習就好。”一位家長說。
我市某學校有關負責人表示,此前,城關區各學校學生生源、師資配備及教育資源不盡相同,校際差距是幾十年逐步形成的,要解決此問題自然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校在教育教研方面缺乏交流與合作,影響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提及合理分配教育資源與扶持薄弱學校,我們大多停留在補充硬件設施的階段。經過多年整合,目前,拉薩市教育資源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但校際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設施的差異,更有師資力量與教育環境的差異。如果說硬件設施重要的話,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主要還是看師資力量與學校教育氛圍。大多學校對優質師資采取保護措施,造成師資流動困難,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一大壁壘。由于城關區各中小學校的校際差異,優質師資難以向薄弱學校傾斜,形成了“薄弱學校缺生源,優質學校人人想進”的局面。
近日,在市八中開展的優質課評選暨盟校共同體校際交流活動中,經市三中、六中、七中盟校帶隊領導和教研員點評,市八中七(3)班的鄧鴻老師以93.3分的成績獲優質課一等獎。此次校際交流活動,只是我們盟校共同體教研活動的一個環節,旨在搭建學校間、教師間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在教師中營造爭評優質課的氛圍,有益于實現盟校共贏。”市八中教研室主任龔朝川告訴記者。
劉兆睿說:組建盟校共同體,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造峰,是為了打破校際壁壘,促進相互交流與學習,形成互幫互助的共同體,達到整體提升的辦學目的。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采取集約型、協作型、交流型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形成人員共用、師資共育、管理共建、信息共享、教研共舉和資源共享的發展聯盟,努力培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體系。”一位在市一中附近接孩子的家長表示:我住在五岔路口附近,離二中比較近,如果盟校共同體的發展,的確能夠起到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我的孩子就沒必要到一中就讀了。” 按照有關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但在拉薩市區范圍內,擇校現象卻并不新鮮,家長們對就近入學并不買賬,他們不惜動用所有親友的力量、削尖腦袋為孩子擇校。有人認為,家長擇校更多的是出于對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孩子難以享受公平教育資源的現實焦慮。擇校問題,說到底,還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
學校布局、就近入學范圍與公眾就學期望值不一致,優質教育成為“稀缺資源”,當這種資源不能滿足家長需要時,在望子成龍之心的驅使下,誰能阻擋得了眾多家長對公平教育的期盼呢? 為了打破校際壁壘,促進學校間相互交流與學習,形成互幫互助的共同體,達到整體提升的辦學目的,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化、均衡化教育需求,城關區教育局(體育局)決定在轄區26所中小學中推行集團化辦學模式,組建盟校共同體。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