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們是來采訪中職招生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馬林興奮地說:“截至目前,自治區已完成09年中職招生43963人,順利完成教育部下達的4.3萬人的招生任務,這意味著我區已經連續7年超額完成教育部下達的中職招生任務。”
近年來,寧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為目標,積極開展中職招生工作。全區中職在校生10.1萬人,在校生規模3年增長了一倍多,2009年中職招生4.39萬人,東西部聯合招生合作辦學人數達到1萬人,基本實現了中職與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體相當的目標。職業院校開設了當地經濟建設急需的電子、數控機床、烹飪、建筑、機械等100多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3.3%。
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多次強調,自治區本屆政府重點抓好三件大事,職業教育就是其中一件。09年,寧夏將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由原來的每年2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并從2010年開始到2012年,每年再增加1000萬元,市、縣政府城市教育費附加中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市、縣普遍樹立起“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就業、抓民生”的觀念,各地發展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據馬林介紹,自治區政府將完成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任務列為對區教育廳的效能考核目標,采取積極措施狠抓招生任務:努力擴大招生服務范圍,拓寬生源渠道,積極爭取應屆高中畢業生、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回鄉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企業員工、退役士兵等各類人群,09年完成的4.39萬人中,應屆初中畢業生占56.07%。
為了讓職業教育對學生真正有吸引力,寧夏農業學校實行彈性學分制,招收村干部、種植大戶、農藥獸醫經營者和新型農民等4997人,中職招生超過計劃的6倍多;寧夏第一工業學校與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公司高級技工學校、長城煤礦簽訂了校企三方聯合辦學協議,采用定向招生、合作培養、定向就業的“三位一體”的招生形式,超額完成下達的招生計劃。
來自固原彭堡鄉、畢業于寧夏機電工程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馬建國,目前就職于沈陽遠大企業集團,負責工程前期投標及工程中標后的施工規劃工作,年薪達12萬元。“讀中職時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改變了我的命運。”他感慨地告訴記者。
除了立足本地發展職業教育,近年來,自治區還把目光瞄向東部沿海,相繼開展了寧津、寧蘇、寧魯、寧閩職業教育聯合招生合作辦學。2007年輸送到東部就讀的中職學生1.45萬人,2008年增加到1.7萬人。4年來,自治區赴東部職業學校學習、實習和就業的學生總數已經超過4萬人,其中近2萬名學生已經成功就業。
“通過接受職業教育,一人成才,致富一家,帶動一片,這樣下去,寧夏職業教育的這盤棋才算真正走活了。”馬林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