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7年擴招,就業率93.8%,有力支撐脫貧,但也面臨基礎能力弱等難題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力度。
2009年,中等職教計劃招生860萬人,首次超過普通高中的840萬人。
各地都為探索中職的發展,進行了多種努力。
從2003年的3.7萬,到2009年的4.39萬,寧夏中職實現了連續7年的擴招。
93.8%的就業率,中職的發展不僅有助于解決當地教育和就業的問題,更帶來了觀念的更新。
但當地教育部門也不諱言,中職教育也面臨著基礎能力較弱、硬件軟件短缺的難題。如何統籌協調,保證中職教育可持續發展,成為下一步將要著力解決的難題。
在校生規模與普高相當
連續7年擴招,就業率達93.8%
“入學門檻低、涉農專業免繳學費、出校門好找工作,所以我選擇讀中職!”家住銀川市金鳳區的李雪家庭并不富裕,靠父母親做小本生意維持柴米油鹽日常開銷。為了分擔家庭負擔,她選擇了免繳學費的涉農園林花卉專業。
李雪的話,說出了不少中職學生的心聲。近年來,寧夏加大了對中職教育的扶持力度,中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職成處處長高應舉介紹,2009年秋季,寧夏中職招生規模為4.39萬人,而2003年的招生數是3.7萬人,實現了連續7年擴招。
目前,寧夏中職在校生10.1萬人,基本實現普通高中與職業中學招生比例大體相當。職業院校開設有電子、數控機床、烹飪、建筑、機械、物流、商貿等100多個專業。“中職畢業生就業率93.8%,這是寧夏中職教育最具說服力的成果。”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馬林說。
高應舉介紹說,在中職擴招基礎上,寧夏逐年加大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東西部聯合辦學力度,2009年,寧夏向上海、山東、福建等省市輸送了1.5萬名中職畢業生,這些學生依靠所學的一技之長,在發達地區謀取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少貧困家庭因此實現穩定脫貧。
“職教是改變貧困家庭狀況的脫貧教育。”說這番話的是寧夏南部山區西吉縣教育體育局長朱寶山。他帶來的信息令人鼓舞:2007年以來,西吉縣向山東、北京、天津、湖北等地19所職業學校輸送學生6617名。輸出中職學生通過一年學習和實習,現已全部在異地大中型企業實現就業或進入頂崗實習,他們的月工資收入均在1200元以上,有的達到2000元以上。“離開職業教育,寧夏南部山區的脫貧是無法想象的。”他表示。
校企合作,東西部聯合辦學
學以致用促使傳統觀念轉變
2008年3月,一個叫張峰的青年來到寧夏九三〇種禽有限公司。他是經定向培訓后進入企業工作的260名員工之一。張峰說,是定向培養,使他成為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人。這家學校和寧夏十幾家企業開展了聯合辦學,增加了學生校外教學實習機會,培養了一批了解企業、熱愛專業的一線技術工人。在寧夏,這樣校企聯合的辦學模式得到普遍推廣。
“學以致用,這是寧夏連續7年實現中職擴招的秘密所在。”高應舉說。
據介紹,近年來,寧夏普遍推廣了中職教學改革。主要內容為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加大理論教學中的教學實踐部分,在三年制6個學期中穿插安排4個學期進行基本素質、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的學習實訓,1個學期認知實習,1個學期頂崗實習。
而在辦學模式上,探索并堅持了學歷教育和中短期培訓并重,加大“訂單式”培養方式,鼓勵校企合作、半工半讀和分階段完成學分等辦學形式,初步構建起“政府主導、依靠企業、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擴大了辦學自主權,調動了地方政府辦好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中職的發展,也改變了當地許多人的傳統觀念。朱寶山介紹說,現在不少家長認識到,與其讓子女千軍萬馬去擠高考的“獨木橋”,不如實實在在到中職課堂學一手安身立命的本領出去闖蕩。所以,家長送子女讀中職的多了,對辦學條件要求也更高了。
基礎能力弱,師資缺乏
亟待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2008年,寧夏出臺《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意見》,明確“初中畢業未能被普通高中錄取、高中畢業未被大學錄取的學生都要接受各種形式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的工作思路。自治區教育廳提供的一組最新數據是:目前寧夏職業教育專項經費由原來的每年2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0倍。并且從2010年至2012年,寧夏地方財政將每年再多增加1000萬元用于職業教育,各市、縣政府城市教育費附加中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也不得低于30%。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對于一個面積小、人口少、經濟總量不大的地區,寧夏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還受到一些瓶頸制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應舉認為,寧夏的中職教育現在實際上是處在爬坡階段。盡管近些年的加大投入彌補了一些歷史欠賬,但基礎能力較弱、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在招生規模快速增長,學生數急劇增加的情況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硬件設施短缺的矛盾凸顯了出來。
來自固原市教育局的一個信息驗證了高應舉所表現出的對寧夏中職教育瓶頸制約的隱憂。近10年來,固原市一些中等職業學校沒能進一名教師。教師“斷層”對職業教育的影響不容忽視。
“探討寧夏中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當前有必要正視這樣一個現實:擴招不可能無止境。”高應舉說,“連續7年持續擴招,寧夏的生源已經接近極限,明年不大可能再有大的突破。但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是‘雙師型’師資欠缺對提高中職教學質量的不利影響,需要我們一手抓擴大中職招生規模,一手抓提高教學質量來解決。”
馬林表示:“統籌協調中職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積極而又穩妥地解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就業率高 學費優惠
各地中職越來越吃香
記者從河南省2009年職業教育攻堅工作表彰大會上獲悉,09年河南省中職招生人數達到70.2萬人,首次超過了普通高中招生規模,超額完成了教育部下達的招生任務。至此,河南全省中職在校生已達到183萬人,居全國首位。
去年以來,河南省不斷擴展職教招生范圍,除初中畢業生,還面向返鄉農民工等人員。近年來,河南職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95%以上,也大大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一年來,河南省職教集團數量大幅增加,由47個發展到60個,成員單位由1590家增加到2054家。據悉,作為與教育部共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河南計劃投入職教攻堅經費198.83億元。
截至10月20日,江蘇省職業學校招生51.6萬人,完成招生計劃的99.2%。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介紹,從2004年開始,江蘇每年投入2個億,重點建設200個省級中職實訓基地,現已建成143個;著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年均培訓在職教師5000人,專任教師本科達標率為83%。2008年,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7%。
在福建,中職學校一、二年級所有在校生都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福建省政府09年從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中安排1億元,重點支持縣級職教中心主體學校學生宿舍建設。優惠政策增強中職的吸引力。截至9月底,福建省已完成中職招生任務20.3萬人。
作為職教大省,廣東還創新了中職教育的培養模式。2006年廣東開始“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模式的試點,從清遠招收了近千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初中畢業生入讀佛山市順德區中職學校,學校預先墊付其費用,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上課,一半時間到企業頂崗實習實訓,教學與實踐交替進行。企業向學生支付合理勞動報酬,部分用于繳納學雜費和生活費用。目前,廣東開展這種“工學結合”模式的學校達到178所,在校生人數4萬多人,為全省農村困難家庭解決學雜費資金3億多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