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省級“三好生”等5項評比表彰被撤銷(詳見本報2月25日A07版)。市教育局昨日表示,我市目前還沒有取消市級“三好生”、市級“優秀學生干部”的計劃。
“省三好生”曾經風光一時,高考時可獲得20分加分。不過,從2007年起,福建省取消了省級“三好生”和“優秀學生干部”的高考加分,僅有“省優秀學生”才可獲得高考10分加分。
在省教育廳公示的保留或撤銷的評比表彰類項目中,沒有“省優秀學生”,但有人認為它的“壽命”也不長—根據2013年的評選規則,必須是“省級三好學生”或“省級優秀學生干部”的獲得者或候選人,才有資格參評“省優秀學生”。
省級評選取消后,市級“三好生”、“優秀學生干部”評選會不會也取消?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許界群表示,目前廈門還沒有取消“三好生”、“優秀學生干部”評選的計劃。目前廈門市級“三好生”等榮譽,沒有和中考加分掛鉤。
【釋疑】
“三好生”評選“三宗罪”
事實上,始于1954年的“三好生”評選越來越遭受非議,在福建省之前,多地已經取消“三好生”評選。那么,“三好生”到底招誰惹誰?從現在看,至少有三個原因,讓“三好生”地位發生變化。
一、曲高和寡,容易傷人。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有一年的全國兩會,還有政協委員發起“中小學停止評選三好學生”的提案。反對“三好生”評選的人認為,盡管“三好生”有榜樣激勵作用。但是能評上的孩子畢竟是少數,這不僅容易讓被評上的孩子產生優越感,而且會給其他同學帶來心理負擔,難以對其他孩子起激勵作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二、名不副實,以智掛帥。雖然“三好”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但是,實際操作中,仍然是“學習好”一好,儼然成了高分數學生的代名詞,這與素質教育的宗旨、“三好生”的評選初衷背道而馳。
三、榮譽和利益掛鉤。“三好生”不僅是榮譽稱號,還與各種利益相關。特別是“省三好生”評選,雖然只有“省優秀學生”高考才有加分,但是,由于“省優秀學生”評選的前提是必須獲得“省三好生”或是“省優秀學生干部”,因此,那些有推薦名額的學校,一般都是在可以獲得高考狀元的學生中圈定“省三好生”,增加本校學生獲得省或市高考“狀元”的幾率。
【聲音】
多把尺子 多“量”出一些好學生
那么, 如果“三好生”評選真的取消,那么,以后學校如何評優?
湖里區教育局德育處負責人李可可說,對于學生來說,激勵的作用還是要有。他認為,可以采用更加個性化的評選,多尺度地評價學生,例如,設立孝親、和睦、勤學、勞動、禮貌獎等。
其實,我市一些學校已經取消校級“三好生”評選,園南小學便是其中之一。園南小學校長莊莉說,“三好生”評選并沒有錯,只是希望獲獎面能更廣泛一些。這所學校提倡“只要你肯努力,任何一個方面你也可以是強者”—在取消“三好生”評選后,園南小學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導向評優,例如,有“衛生好習慣”、“充滿正能量的好少年”等。
湖明小學也在2012年取消“三好生”評比,取而代之的是七個單項獎和一個可以由任意四個單項獎組合成的綜合獎。校長林國顯說,我們的初衷是:如果能用多把尺子衡量孩子,或許就能多“量”出一批好學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