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倆一吵架,我就能往外溜,到時候我們就去玩跳舞機。”
“哇!那我也得動動腦筋,讓我爸媽也吵起來。”
這是上個月,家住島內的陳女士11歲的女兒和同學之間的一次對話,正好被陳女士聽到。女兒話中的“他倆”,便是指陳女士和丈夫。這次無意中的“偷聽”,讓陳女士特別不安,也開始反思起自己和丈夫教育孩子的方式。
教育孩子的觀念
夫妻“兩極分化”
“我就要我的孩子事事爭第一。”
“你錯了,她開心就好,我不愿女兒小小年紀就這么功利。”
噼里啪啦……伴隨著爭吵聲,杯子破了,碗也碎了。
最近一次在家中的爭吵,女兒還沒放學回來。兩個小時后,當陳女士和丈夫冷靜下來準備收拾殘局時,才發現女兒不知何時已經回到家中,正開著電腦玩游戲。
陳女士說,十年來,這樣的場景常在家中上演。吵架的原因,只因為夫妻二人的教育觀大不相同。“我對女兒的要求是,不光學業上要拿第一,還得努力當好班干部,彈琴、繪畫也得拿得出手。”陳女士是個女強人,她希望女兒從小就要嶄露頭角,長大后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范先生對女兒的教育觀念與妻子截然相反。他覺得,妻子純粹是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對女兒只有一個要求:開心就好。“為什么要剝奪孩子的快樂童年,讓她那么累?”所以他和女兒的關系更親昵些,“我們的關系更像朋友,我更喜歡女兒叫我范哥或者老范。”
范先生的嘻嘻哈哈,卻招來了妻子的不滿:“不求上進,也不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吃飽喝足就滿意了,還這樣教孩子。要是人人都這么想,社會還怎么進步?”
在父母的爭吵中
孩子成了“鬼頭精”
爸爸一種想法,媽媽又是另一種想法,那女兒怎么想呢?陳女士曾問過女兒,女兒的回答是“跟誰在一起就聽誰的唄”。這樣早熟的口吻,頗出乎陳女士的意料。她曾在微信中感嘆,“在我們的爭吵聲中,孩子變成了鬼頭精。” “我們也想過不能這樣吵下去,要找辦法解決,但總是不了了之,一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就又吵起來。”陳女士說,以前吵架還會避著女兒,隨著女兒越來越大,矛盾升級,紙也包不住火了。直到上個月無意中聽到那番對話,陳女士才徹底悔悟,當她告訴丈夫這事時,丈夫也沉默了。
“我知道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女兒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有什么辦法可以挽救嗎?”陳女士如今有些無助。
夫妻雙方的教育觀念不同,這在現在的家庭中其實并不少見,但有的家長可以處理得好,有的則會像陳女士和范先生一樣,在爭吵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您有什么經驗或高招,不妨撥打本報熱線968820或通過微博微信告訴我們,幫助和陳女士有同樣困惑的家長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