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接近40萬人,約占該省高等教育在校生的一半。如何促進該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成為當前一項重要課題。通過對該省8所重點高職院校近年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專題調研,筆者對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推進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科學化。職業發展具有規律性,需要高職院校配備足夠的高素質職業指導人員,利用職業指導技術方法和手段,為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提供職業選擇、職業轉換、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服務。職業指導不只是就業指導,而是應伴隨人的整個職業生涯歷程,具有更深層次的教育引導功能。職業指導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熟悉常用的職業指導方法和技巧,熟悉勞動力市場的政策文件、勞動法規,了解我國具體國情,掌握信息技術工具,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
從實際看,目前該省高職院校職業指導人員不僅數量短缺,而且整體素質不高,與教學隊伍相比處于弱勢地位。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督導,促使高職院校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建設一支責任心強、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職業指導隊伍,實現教學工作與職業指導工作一體化。
二是推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化。由于高職院校畢業生人員眾多,相對分散,院校所在地與就業崗位距離較遠,采用傳統的現場招聘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均不滿意。教育部門應鼓勵各個地區、各個高校建立信息化就業平臺,發布供求雙方的職業信息,實現“點對點”的信息溝通,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高。根據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需要,高職院校可以較為詳盡地提供畢業生的各種信息,降低人才搜尋成本,提高用人單位招聘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可以隨時隨地掌握相關信息,克服傳統集中招聘存在的弊端。高職院校應該將就業信息化建設作為數字化校園建設和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以此作為校企合作的平臺,實現開放辦學。
三是推進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就業質量的基本條件。目前,河北省高職院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業趨同、缺少品牌專業、緊缺專業發展緩慢以及專業結構調整思路不清等問題,特別是高速動車組技術、機器人技術、港口業務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較為薄弱,而一些長線專業招生規模較大,嚴重影響了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高。優化專業結構,應該以該省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為基礎,結合高職院校原有基礎條件,按照“壓縮長線、擴充短線、打造品牌”的思路,形成省、市、校三級重點專業,突出各個地區、各個院校的比較優勢,防止出現新的重復建設現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