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媒體似乎有種“感慨如今大學生太不行”的癖好,一有機會就往大學生頭上扣帽子。國家郵政局市場管理司一位副司長近來在網絡訪談中稱,目前高校的快遞業務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學生把積攢一段時間的臟衣服寄回家,家里洗完之后再通過快遞寄回來。消息經央視網發出后,迅速串上微博當天熱門話題榜。
很多媒體不經調查核實,就以這位官員的話為“事實”依據,展開評論。一些評論指責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如中國文明網點評《大學生快遞臟衣回家洗涼了誰的心》;一些評論將矛頭指向功利化的升學考試制度,如時評界網站上的評論《大學生懶得洗衣服,功利教育埋禍根》;也有一些評論認為這是官員的個人炒作,如荊楚網刊載的評論就認為這是這位副司長的一次“自我營銷”。
筆者認為,首先,快遞員如何得知學生寄的衣服是臟的還是干凈的,難道學生在寄衣服時會在寄件類型一欄強調是“臟”衣服嗎?
其次,就算大學生不用手洗,其他選擇也很多。以北京大學為例,無論是宿舍樓內配備的公共洗衣機,還是校內的洗衣房,洗一桶衣服大約4公斤至6公斤,需花費4元。而以圓通速遞為例,即便是從北京市海淀區寄到北京市四環以內,4公斤的衣物最低也要花費16元,再寄回學校就是32元。興許有大學生不在乎錢,但那肯定是極個別的。
此外,如果追溯這段話的出處,不難發現,這位官員的本意是為了說明快遞業務的便捷化,即快遞如何滿足市場需要。然而,這不是一個恰當的例證。
為什么一些媒體和網民急于給大學生“扣帽子”呢?
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媒體沒有核實新聞事實,僅憑單一信源而不辨真假,言之鑿鑿;另一方面是媒體一味刻意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
此外,現在的在校大學生絕大部分為“90后”,這種懶得洗衣服的行為既符合受眾對“90后”的標簽化認識,又滿足了一些網民和評論者站在道德制高點痛批家庭、學校、社會的訴求。
這一讓眾多大學生無辜“躺槍”的輿論事件,歸根結底是媒體和受眾共同的思維惰性導致的。面對外界嘈雜的聲音,無論是媒體還是受眾,都該盡量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而不應急于給大學生等群體“扣帽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