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近日刊發了一篇報道,《“最強中學”屹立14年,今年高考包攬河北文理狀元以及文科前十名 衡水中學:沒對手 有隱憂》。關于超級中學的話題,近年來日益引發公眾重視;而這種重視,又日益側重于它們的負面作用。
表面上看,超級中學“打遍全省無敵手”,太厲害了。其實說穿了,國內很多超級中學之所以顯得特別了得,大多無非是“好師資+好生源+準軍事化管理+題海戰術”打造出來的。像報道中衡中一名高中生所言,“每天5:30起床,5:45之前必須離開宿舍,拿著書到跑操地點集合。跑操結束后,所有班級必須跑步上樓早讀,6:38,班里的80多個人全部離開教室的時間甚至可以用秒來計算,為的只是能吃到早飯……在衡中生活了3個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間煉獄。”這樣模式“制造”出來的學生,不像是人,更像是流水線產品。
超級中學帶來了很大隱憂。這種隱憂,是對于加劇教育資源失衡的擔心,更是對于人格養成異化的憂慮。如果全力培養出的學生,只是一群擅長考試的“人才”,那又有什么用?
人必須追求全面發展。我們之所以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就是因為教育不是單為“考”而教育,而是為“人”而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養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