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透露,明年起北京市小學一二年級將不開設英語課,調整至小學三年級零起點教學;整體降低中高考英語難度,嚴格執行考試大綱要求,中考試題難度不超過課標五級標準,高考試題難度不超過課標七級標準。(《北京晨報》11月20日)
正視過度英語化的基礎教育、矯正全民英語癲狂,已經是箭在弦上的事情。基礎英語教育回歸工具屬性,實踐素質教育的多元取向,必須從孩子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的做法深孚民意,有利于相關領域的糾偏與均衡。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盡管地方教育部門從課程設置、考試評價等角度為小學英語降溫創設了制度環境,然而能否取得實效,恐怕還有待多方面的考驗。譬如校外培訓機構對小學教育“去英語化”的反應就很耐人尋味——“低年級取消英語是利好”。因為有調研結果顯示,約80%的家長認為小學一二年級取消英語不會影響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道理不復雜,反正遲早要學、遲早要考,不如笨鳥先飛。何況,中國的家長向來就有一種莫名的“起跑線情結”:學校里不讓偷跑,架不住回家去臥薪嘗膽吧?最壞的結果,就是把廉價的學校英語教育,推給高價的語言培訓市場。這對財力有限的家長來說,反倒是更糾結的事。
當然,小學“去英語化”是遲早的事情,這本身并非否定外語教育的地位或功用,只是一種理性歸位的趨勢而已。但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僅僅從課程設置或考試評價上來看,顯然還不夠,起碼還需要兩個層面的配合與努力:一是社會對英語教育祛魅,不能繼續搞證書崇拜。如果什么崗位都要四六級證書、什么晉升或榮譽通道都對英語“情有獨鐘”,小學階段的努力就很可能前功盡棄。二是讓漢語言文學教育真正實現“從娃娃抓起”,以此矯治語言教育上的失衡。
小學“去英語化”不是不學英語,而是給虛熱的基礎教育“降火扶正”。如何讓這樣的良善初衷兌現為基礎教育的美好愿景,還須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畢竟,教育的走向,不單單是制度與禁令能解決的命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