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30多年的桑樹德是烏拉特后旗民族教育園區中學部的漢語語文老師。從1987年正式成為后旗蒙中的一名教師,如今的桑樹德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像桑老師這樣的老教師們始終堅守在這里,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見證著學校的發展、教育的進步。
免住宿費補生活費孩子心里樂開了花
“我剛來的時候,旗政府還在后山,學校教學條件非常艱苦,教室和學生宿舍都是土房,冬天生火爐子取暖。一些學生怕挨凍,就在校外租房子住,煤煙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桑樹德對記者說。
桑樹德1978年從通遼第十中學畢業后來到后旗執教,1985年考上巴盟師范學校大專班,大專畢業后又回到后旗繼續他的教學生涯。他回憶,直到2004年學校搬遷到巴音寶力格鎮后,學生們才坐進了磚瓦房教室。
“學校最大的變化是在2011年~2012年,新的教學樓和宿舍樓拔地而起,學校還投資近3000萬元建設了室內體育館。室內體育館不僅包括籃球場、排球場,健身房、乒乓球館、羽毛球館、摔跤館、射箭場等也一應俱全。新的摔跤館是按照國家體委標準建的,也是巴彥淖爾摔跤集訓基地。”桑樹德自豪地說。
學校的硬件設施完善了,而免住宿費和補生活費更讓每一個就讀的孩子心里樂開了花。“可以說,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來上學。除了購買日用品,孩子上學不用花一分錢。”桑樹德告訴記者,這些為孩子們免掉的費用全部由政府補貼,政府對民族教育的重視,讓學生和家長贊不絕口。
學生就讀環境好了教師待遇也提高了
“不僅是學生的就讀環境好了,教師待遇也大幅提高。一名高級職稱的教師2004年的工資每月僅為1500元左右,現在每月是5000多元,這還不包括績效工資。如果完成教學任務,高級職稱的教師每個月的工資都在6000元以上。一級教師每個月也能拿到4000元以上。”桑老師高興地說。
桑老師建議,學校下一步要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下功夫。學校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老師占得比例較大,近一兩年,才有個別20多歲的年輕教師充實進來,教師隊伍建設存在斷層。“學校需在軟件方面加強,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優秀的人才。”
據了解,烏拉特后旗民族教育園區集民族幼兒園、 小學部、 中學部為一體,園區占地面積95200㎡,總投資8000多萬元。現在,中學部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醫務室、文印室、檔案室、語音室、微機室、電子備課室、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報告廳等應有盡有。
民族學校實現12年免費教育
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自治區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在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中肩負著重大政治責任,所以要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教育,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市注重發展民族教育事業,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和就業水平。
在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我市義務教育階段民族學校學生全部實行“三免一補”(免學費、免書費、免住宿費,補生活費)。從2008年起,全市蒙語授課高中生實行“三免一補”。學生在校所需各項費用由上級劃撥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旗財政預算安排,實現了民族學校12年免費教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