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假,內蒙古自治區各高校的大學生紛紛走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觀察活動,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并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和成長,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
服務社區做家訪引導孩子過暑假
為引導小學生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內蒙古工業大學電力學院博愛服務團的志愿者們,近日對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大慶路小學的部分學生進行了家庭走訪、情況調研活動。
三年級學生徐巧,父母是安徽人,來呼和浩特市打工已經十幾年了,每天早出晚歸,平時都是奶奶在家照看她和一個弟弟的生活起居。暑期到來,對于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徐巧的父親面露難色地說:“我和孩子她媽都沒啥文化,平時也教不了她什么。你們有知識、有文化,孩子跟著你們學習肯定差不了。”
隨后,志愿者們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徐巧父親提供了很多建議,小徐巧也不時地點頭,她說:“我會按大哥哥、大姐姐說的給自己做一張時間表,安排好時間,過好這個暑假。”家訪結束后,志愿者們還送給小徐巧一份禮物做紀念,鼓勵她好好學習,勞逸結合,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暑假。
在內蒙古各高校,像這樣服務社區的志愿者社團還有很多,他們以自己的熱情和善良,默默無聞地為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著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暑期“三下鄉”服務基層忙
7月9日至14日,全國重點服務團隊——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幫扶團隊”的16名成員,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開展了以“教育幫扶”為主題的“三下鄉”活動。活動期間,服務團成員在當地開展了義務支教、培訓當地教師和制定長期幫扶計劃等多項服務工作。服務團成員費佳偉說:“很開心也很榮幸能成為團隊的一員。因為這次活動既能為當地提供服務,展示我們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以后可以更好地為社會、為群眾服務。”
據悉,內蒙古自治區開展大中專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已經15個年頭。2011年,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圍繞黨史宣講、政策宣講、國情區情考察等內容共組建了624支國家級、自治區級和校級重點服務團隊,來自43所高校的18.1萬名大學生參與到暑期“三下鄉”活動中。
參與暑期實踐團隊 開展實踐觀察活動
7月20日,由團中央、全國學聯組織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觀察活動”啟動儀式在湖北省中南民族大學舉行。來自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和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15所全國民族高校的240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將與湖北省當地高校的240名大學生共同組成30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社會實踐與社會觀察活動。據悉,內蒙古自治區2所民族高校的32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已于19日抵達湖北省武漢市。
這些大學生將深入到城市和農村的基層考察,并結合有關課題開展社會調查,以達到帶著“問題”下去,帶著“成果”回來的效果。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族學生陳銀玲說:“得知被推薦參加此次活動我特別激動。這是一次很好的展示少數民族大學生風采的機會,而且同學們能夠有機會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調查的實踐中去,這是對我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考驗。”
他們還將在當地開展國情宣講、教育幫扶、文藝演出、慰問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對此,來自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會演唱十幾首蒙古族長調歌曲的蒙古族學生娜日蘇說:“我一定會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如果有機會我還要為當地群眾演唱蒙古族長調,讓大家領略蒙古族音樂的魅力。”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團委副書記海霞說:“這是我們學校第一次參加類似的活動,能夠與其他14所民族高校的師生一起開展這項社會實踐和社會觀察活動我們感到很有意義,被選拔推薦參加此次活動的16名同學都是我校優秀民族學生的代表。”內蒙古大學民族學院團委組織部部長王振宇表示,此次全國民族高校學生匯聚一堂,共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各位同學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實踐和鍛煉機會,必將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增進民族溝通與了解,也有利于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國情,樹立遠大理想,更加勤奮地學習,努力成為祖國需要的棟梁之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