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府建立對縣級政府教育綜合督導評估制度,重點推廣承德農村學區改革、石家莊“一托二”聯合校、邯鄲治理城區擇校的“四種模式”等經驗做法。
■2020年,全省85%以上的小學、初中達到標準化,全面消除薄弱學校,所有縣(市、區)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
近年來,河北省堅持省級政府統籌,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提供保障:省政府統籌推進
2007年,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子女上學問題的意見》,部署了以學區建設改革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2008年,省政府制定《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創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體制機制。“十一五”期間,我省建立完善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省累計投入1320億元用于義務教育,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縣級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實行中小學公用經費和專項經費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新體制。自2006年以來,省政府連續3年召開全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會,重點推廣了承德農村學區改革、石家莊“一托二”聯合校、邯鄲治理城市區擇校的“四種模式”等經驗做法。省政府建立了對縣級政府教育綜合督導評估制度,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將評估結果作為評價地方教育工作和進行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2008年,省政府決定每兩年表彰一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市、區),目前已表彰兩批44個先進縣(市、區)。2009年11月,教育部在我省邯鄲市召開了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推廣了我省做法。
創新途徑:四種模式見實效
從2005年起,在農村地區,我們以學區改革為切入點,探索建立縣域教育管理新體制。以縣(市)為單位,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限,按照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的需要劃分為若干學區;以學區為單位,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推行標準化辦學,形成學區內經費、師資、設施、裝備等辦學資源的均衡配置;通過每個學區的均衡發展,逐步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保證其順利推進,我們重點抓了三個關鍵環節:一是科學編制學區建設規劃,初中和小學三年級以上實行相對集中辦學,一、二年級和學前教育實行一體化管理。二是取消鄉(鎮)中心校建制,設立學區中心校并附設學區研訓室,統籌管理學區內的教育教學工作。三是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以學區為單位,按照人口分布建設規模適度的標準化中小學。目前,全省70%以上的縣(市)已完成學區建設工作,建立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學區中心校和學校三級管理的縣域教育管理新體制。
從2006年起,在城鎮地區,我省探索推進城區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模式,已探索出聯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等“四種模式”。“聯合校模式”是將區內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捆綁成相對固定、聯系緊密的“辦學共同體”,統一教學計劃、統一管理制度、統一活動安排、統一質量要求、統一年終考核,聯合校內各類教育資源共享。“兼并校模式”是優質學校兼并薄弱學校,構建“一個法人單位,一套領導班子、統一教學管理、統一師資調配”的管理體制,徹底轉化薄弱學校。“建分校模式”是由財政投資,優質學校在區內建立分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新建校模式”是加大財政投入,輔之以抽調管理骨干和教師骨干,短時間內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新學校。
加大力度:確保縣域均衡發展
今后一個時期,我省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機制,提高質量,更加深入地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是積極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小學、初中達到標準化,基本消除薄弱學校;到2020年,全省85%以上的小學、初中達到標準化,全面消除薄弱學校,所有縣(市、區)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二是繼續推進農村學區管理體制改革。2011年80%的縣(市)要完成農村學區建設工作,2012年所有縣(市、區)完成學區建設,按新體制運行。三是大力推廣“四種模式”,切實縮小城區校際差距。通過聯合校模式,建立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協作機制,全面提升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通過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等模式,徹底轉化改造薄弱學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消除擇校現象。四是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在財政撥款、教師配置、學校建設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機制和教師補充機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