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新鮮事
近日,記者到河北省石家莊市城鄉中小學進行采訪,了解到 兩件新鮮事:
一件發生于地處郊區的大談村。村主任趙麗奎把要上小學的小孫子留在本村小學上學,此舉使他成為十幾年來首位把孩子留到本村學校的村主任。問及原因,趙麗奎說:“我們把本村學校與市里熱點學校進行了仔細對比,發現我們本村小學各個方面已經趕上熱點學校,有的甚至超過了他們。”
一件出于井陘縣南王莊鄉割嶺子村。村委和村民代表集體找到縣教育局,主動要求撤并本村初中,把學生全部送到鄉中。4年前教育局要求撤并,該村村民百般抵制,如今上門請求撤并,豈非怪事?一位村民言辭肯切:“鄉中條件比村里好得多,我們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談及 兩件新鮮事,石家莊市教育局局長韓保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這是我們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結果。這兩件事說明我們盡力縮小和消除教育不均衡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受到了社會的認可。”2009年,石家莊市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
“一托二聯盟校”效應:
在哪個學校上學都一樣
韓保來此言不虛。這一切均緣于石家莊市2006年起實行的“一托二聯盟校”改革措施。所謂“一托二聯盟校”,即將市區一所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校與一所城郊學校、一所城區薄弱學校捆綁成緊密聯合的“辦學共同體”,以城區優質學校為龍頭學校,對口幫扶城郊薄弱學校;以3年為一個周期,3年后龍頭學校再次更換,形成不同優質學校對城郊薄弱學校的第二次輻射。3所學校不僅要統一工作計劃,統一管理制度,還要統一活動安排,統一質量要求,統一年終考核。并且每年要交流教師和中層以上管理干部,共享聯合校內各類教育資源。目前,石家莊市“一托二聯盟校”改革經驗已在河北省內全面推廣。
小學講托帶,初中則推行共建合作,初中階段的薄弱學校藉此逐漸摘下了落后的帽子。55中是一所位于郊區的中學,因辦學質量低多年生源不足。與優質學校27中結成幫扶共建單位后,27中派一位副校長到55中主持工作,兩校教師交流教學。學校的校風、學風很快有了明顯改善,次年招生數量就比上一年增加了30%。
“學區一體化”模式:
農村學校與城里有一比
城市孩子均衡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農村孩子怎么辦?2006年起,石家莊市推出了“學區一體化”模式,即打破農村地區鄉(鎮)行政區劃設置,建立了以學區為基本單位,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學區中心校、學校三級管理體制。在縣域范圍內,按人口分布狀況、學校地理位置、教育發展狀況、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范圍等因素,調整中小學布局,撤消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學校,改造符合規劃要求但不符合標準的薄弱學校。同時,市教育局還推出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工程,并將省級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標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城鄉初中學校,分配生比例由2008年的60%提高到2010年的80%,從政策上導向義務教育階段生源的均衡分配。
井陘是純山區縣,村落分散。2005年,全縣364所學校中,一校一師學校達74所,不足30名學生的學校近百所。校點多、規模小、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井陘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學區一體化”模式推行后,井陘縣教育局按照“一個學區輻射2—3個鄉鎮,服務人口不低于3萬人”的要求,將全縣17個鄉鎮整合為7個教育學區。南王莊鄉割嶺子村部分村民原來不愿讓孩子到外村上學。但幾年后看到鄉中建起漂亮的校舍,教師由于負擔減輕更加精心教學,城里優秀教師也來農村交流,就集體找到縣教育局,請求撤并本村初中,讓他們的孩子都到鄉中就讀。
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石家莊市共撤并中小學1056所,投入7.39億元,新建和維修校舍93.5萬平方米,建設標準化學校370所,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把辦學條件好的學校拉下來;而是填谷造峰,把相對薄弱學校的辦學質量提上去,追求共同發展。“峰”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教育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為真正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自2007年開始,石家莊市全面啟動中小學教師、校長和教育行政管理隊伍提高培訓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訓6萬余人,占總規模的60%。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