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兩層教學樓,樓內教室窗明幾凈、小桌椅排放整齊,校園內綠樹成陰,在大院的東南部設有供孩子嬉戲玩耍的滑梯、秋千等各類設施,幾位教師正利用暑假為9月份孩子們的入園做準備。這是記者日前在河北保定市清苑縣史端鄉北營村幼兒園見到的場景。該幼兒園的園長王建介紹說,這所幼兒園是由過去的村完小改建而成的,基本可以保證片內所有適齡孩子都能入園學習。據了解,目前在河北這樣的情況已非常普遍。
據悉,自2001年河北將“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后,全省幼教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9年來,河北幼兒園已經由1307所增加到6434所,全省學前教育總規模由74.32萬人增加到151.29萬人,學前三年受教育率由34.38%提高到65.78%。
河北省幼教事業如何在9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堅持政府主導辦學,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和規劃管理,逐漸形成幼兒教育“政府和集體辦園為主、師資公辦教師為主、政府和集體投入為主”的“三為主”格局是該省給出的答案。
從2001年開始,河北堅持幼教辦學的公益性質,把“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作為提升基礎教育整體質量和完善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措施來抓。2003年,該省進一步實施“公共資源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公益性與低償性相結合”的學前教育辦學方針,并把滿足農民子女接受高質量的幼兒教育需求列為公共事業發展的重點。200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
政府主導的辦學公益性原則還體現在對幼教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上。“幼兒教育投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園舍建設資金、教職工工資和公用經費。由于在發展、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過程中,我省堅持以公辦小學閑置校舍改建、擴建為主,教師以公辦教師為主,這就自然形成了幼兒教育投入以政府和集體投入為主的格局。”河北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河北轄11個設區市和172個縣(市、區),總人口有7000多萬,其中3至6歲的幼兒近230萬。普及全省學前三年教育,校舍和師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瓶頸。自2001年以來,河北學齡人口大幅下降,2005年的數據顯示,當年河北小學在校生由2000年的813萬人減少到509萬人,全省小學減少了15000多所,由此形成了一方面幼兒教育校舍和師資短缺,而另一方面大量小學校舍閑置、教師超編的情況。面對這一局面,河北省巧用“加減法”,利用調整后富余的資源發展幼兒教育,將閑置的小學校舍改建成幼兒園,把適合做幼教工作的超編小學教師培訓為幼兒園教師。據2007年統計,河北由閑置校舍改建的幼兒園占到了全省幼兒園總數的80%,基本為公辦性質。
此外,河北將農村規范化幼兒園納入小學,作為農村公辦小學的附屬幼兒園(幼兒班),并按照國家規定將農村公辦幼兒教師統一列入小學教師編制核定范圍,納入公辦教師序列,從而建立起一支以公辦教師為主、聘任制教師為補充的穩定的農村幼兒教師隊伍,解決了幼兒師資短缺的燃眉之急。
堅持幼兒教育以政府和集體辦學為主、以政府和集體投入為主的公益性方針政策,也讓河北順利實現了幼兒教育的低收費。據了解,目前河北省公辦省級示范性幼兒園月收費為每人90—190元,一類園月收費每人70—120元,二類園60—90元,三類園40—75元,農村幼兒園、小學附屬幼兒班和學前班一般月收費每人10—30元。從前部分地區學齡前幼兒無園可入、上不起幼兒園的情況已基本消失,“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起點”在河北已經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