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的呂梁山腹地,秋寒沁骨。8點剛過,山西靜樂縣西坡崖學校的伙房里熱氣騰騰,季師傅忙著從灶上端下一籠屜一籠屜的雞蛋,等早自習結束的鐘聲一響,娃娃們就來領早飯了,除了稀飯、饅頭,248名寄宿生每人還能分到一顆熱乎乎的雞蛋。
如今,靜樂縣45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4000余名學生,每天都能吃上政府免費提供的雞蛋。一顆雞蛋算個啥?那是不了解靜樂人的窮日子。靜樂縣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山西十大特困縣之一。全縣人口16.2萬,農業人口就有13.8萬。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755元。“家里產點兒雞蛋哪舍得吃?土雞蛋一斤能賣10塊!換了錢交個電費啥的。”杜家村鎮刁兒溝村支書邱應應最清楚村民的家底兒。
“土豆是孩子的蔬菜,也是主食,營養太單調了!”西坡崖學校校長李四魁說,學生交不起伙食費,就每月背來40斤土豆、25斤面、5斤小米、8兩油,交到伙房沖抵。只有逢過節、考試,才能吃點肉。因此,孩子們又黑又瘦,個子普遍比城里同齡人矮半頭。
2005年6月,縣委書記王書東走進刁兒溝小學的伙房時,同樣的情景讓他震驚。孩子的營養不能等!“當家長無力解決時,政府必須加大對貧困生的營養干預,在制度創新中實現公平。”王書東介紹說,靜樂縣委、縣政府2006年年底啟動“一顆雞蛋工程”,不到10天,全縣4079名寄宿生的雞蛋全部到位。
75歲的刁兒溝村村民李春元說:“我兩個孫子在學校都吃上了雞蛋,他們那個高興勁兒,把我老漢也感動了!”
小雞蛋,大工程。為了形成穩定的機制,縣財政局設立“一顆雞蛋工程”專戶,每年至少預算20萬元,并吸納社會資金。縣、鄉、村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建立采購配送中心、資金管理中心、健康監測中心等,各負其責,保證新鮮雞蛋統一配送到校。
“一顆雞蛋工程”讓孩子的飯碗變得豐富,也帶動了健康理念的樹立。很多學校制定了科學的伙食方案,學生經常能吃上白菜、豆腐等,“一顆雞蛋工程”內涵日臻完善。據靜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康家會中學等4所學校學生營養狀況的抽樣調查,90%的學生血紅蛋白指標提升,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發病率明顯減少。
更可喜的是,“一顆雞蛋工程”積極探索學校和養殖戶結對訂單模式,拉動了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靜樂縣娑婆鄉建起規模50萬只蛋雞的養雞場,目前采購了25萬只,3萬只已投產。
編后
每天食用一顆雞蛋對于時下城市學生并不稀罕,但對于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卻是彌足珍貴的。據調查,貧困地區孩子的膳食營養結構不大合理,一顆鮮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脂肪、氨基酸等成分,被營養學家譽為“理想的營養庫”,能起到健腦益智、促進身體發育的積極作用。
山西靜樂縣實施的“一顆雞蛋工程”,是一項關愛貧困地區孩子營養健康的民心工程,是致力于責任型政府建設,關注民生、情系民生、服務民生的具體實踐。作為國貧縣的靜樂有能力保障寄宿生每人每天吃上一顆免費雞蛋,相信對于其他地區也非難事,關鍵是各級政府和學校要真心關愛、用心實踐,切實呵護學生健康成長。希望靜樂的做法能給其他地區有益的啟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