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讓就業障礙困擾畢業生
隨著就業形勢的看低,今年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正在找尋自己職業生涯起點的畢業生們似乎遇到了一些難題,他們要想找到一個理想的單位會有不小的難度,而隨之產生的就是大學生們的心理問題,遇到挑戰或者是挫折時,他們的心病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在無形中增加,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些畢業生產生心理問題呢?又該如何面對并解決呢?近日采訪了吉林省仁愛心理學校的首席團隊心理教練金嵩,可以說,他給出的答案不僅讓正在就讀的大學生找到了方向,同時也會給已經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提供了一盞指路明燈。
如果可能應與社會盡早接軌
金嵩表示,找不到工作或者第一個工作不理想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內心浮躁、就業要求過高、意識不夠、推卸或者逃避責任、人際關系緊張以及無聊、茫然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讓大學生在求職的路上根本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甚至在不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學生在此前學習的過程中與社會接觸或者對社會認知的內容并不是很多,這就要求大學生應該有選擇的在學習階段更多的去接觸社會。
目前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找不到人、不少大學生又一時找不到合適崗位的“錯位”現象并不鮮見,這很大程度與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普遍較高有關,這就要求大學生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安心學習工作,不斷提高和積累工作經驗,憑借努力讓自己升值,這才是正確的道理。
同時,也有的畢業生只看重自己的薪酬,只要錢多就好,并不過多考慮其他問題,甚至說,已經工作的大學生,由于某種原因選擇不斷跳槽,明顯缺少對自己效力的單位的忠誠度,這都是不可取的。
金嵩說:“現在一定要更多的培養大學生的榮譽、尊嚴和責任意識,每個人都會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天地,只要有正確的引導,社會、國家都將蒸蒸日上。”
家長不要“抱”著孩子不放
除了在大學階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外,金嵩還提醒現在的家長,千萬不要過于溺愛自己的孩子,他說:“很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會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而且對孩子的教育都是以自己獲利為最終目的,這也是現在很多大學生過于自我的重要原因。”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打著愛的旗號“抱大”下一代。從上什么學校、讀什么專業,到選擇什么工作、找什么樣的對象,發展到現在替孩子“職場公關”,恨不得萬事代勞,以求萬無一失。
他們明明知道“抱著不好”,卻依然習慣性做著 “抱在手上怕摔了”的事情。而“抱大的一代”也早已喪失對抱說“不”的意識,樂于接受、甚至享受父母的“抱”所帶來的舒適和便利,這種情況一旦延續到大學畢業之后,可以想象,他們在求職乃至就業之后會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面對社會。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要“抱到”啥時候?抱久了,孩子會忘記怎么走路,“抱大的一代”最終還是 “抱不大”。須知道,為人父母,有一種愛叫放手;為人子女,有一種長大是說“不”。就像金嵩所說的,“要從小開始對孩子的心身進行成長訓練,教會他(她)用腳走路,先做人后做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果都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誰還會擔心孩子長不大、不會成為社會的棟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