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時評:警惕教師福利被隱性侵蝕
一個不問權利不問福利的教師,或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美麗傳說,卻不利于整個教師行業的職業進化。
日前,《中國教育報》推出了“老師的這些福利,你享受過嗎”在線調查。面對“福利購房”、“職業培訓”、“學術休假”、“定期體檢”、“出行優惠”、“與公務員同等醫療待遇”等教師應該享有的福利,許多教師竟感到空前的陌生。有教師甚至說,一件也沒享受過。
當許多職業都在暢談與踐行“福利創新”時,教師竟然對自己應享有的福利都知之甚少。當教師們在講臺上擲地有聲地說出“公民”、“權利”、“法制”等字眼時,現實卻以它最擅長的方式調侃著一個職業的光榮與夢想。
我們先不談“福利創新”,把法律賦予教師的福利真正落到實處,這已是莫大的法制關懷。《教師法》明文規定各級政府“在住房和其他社會福利方面實行優待教師的政策”,然而有多少教師享受過福利住房?又有多少教師在制度運轉的競爭框架中感受到“優待”的細節和溫度?
都說權利意識淡薄是我們時代的“通病”,其他群體尚“情有可原”,但離知識最近的教師職業就有些說不過去了。教師群體待遇差、壓力大早已是社會“共識”。如果教師們還不站出來爭取自己應有的福利,那其實也是在間接地助長一些學校、教育部門和地方政府的不作為。
每當提到教師的福利待遇問題,很多人總喜歡拋出“教師一年不是有寒暑兩個長假嗎”這一論調。須知,在福利待遇問題上,不同職業之間本不應該存在競爭和敵意。其實,教師的“工作時間”早早地“打通”了周末和寒暑假,甚至“打通”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社會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利用周末和假期時間備課、調研與撰寫論文,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嗎?
給教師有誠意的福利承諾,這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履行的責任。然而,許多福利一旦進入實施環節,往往變了樣、走了形,甚至引發了深層的公平與正義問題。比如,在鄉村教師那里,許多福利猶如天方夜譚。即便是在同一單位,也存在各種變著花樣的福利歧視行為。比如,《教師法》規定所有教師都應該平等地享有“定期體檢”的福利,但在許多學校,不同職務、職稱和績效的教師被安排到不同級別的醫院進行體檢。面對如此赤裸裸的福利歧視,看不到主管部門的解釋,也看不到普通教師的異議與反抗,這種莫名的“默契”令人痛心。
須知,既然是福利,原本就應該平等分配。然而總是有人炮制出各種“資源不足論”,最后在官本位思想“調控”下,福利問題變成了少數人的“資源配置”問題。
教師的權益究竟如何落實?按理說,各級教師工會的職責就是爭取并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然而遺憾的是,教師工會并非一個獨立的中間組織,而是“緊密”捆綁在行政架構內部。許多教師工會本著“少添亂”“少惹麻煩”的原則與上級主管部門保持步調一致,最終傷及甚至剝奪了教師應有的福利。
更吊詭的是,明明是因為福利無法得到保障而陷入困頓,有些教師卻偏偏被推為楷模。在“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中,那些最后走上領獎臺的教師,不少都是因為種種原因放棄自身教師權益的人。教師的悲情故事固然令人動容,但要知道,一個權利意識麻木的人,在法律意義上是不值得稱道的。一個不問權利、不問福利的教師,或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美麗傳說,但卻不利于整個教師行業的職業進化。(劉濤 作者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