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的匯報
唐山市人民政府
唐山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現轄兩市、六縣、六區、六個開發區(園區、工業區、管理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總人口729萬,是全國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唐山是歷史悠久的古地。早在4萬年以前,這里就有古人類生活;5000年前,黃帝曾在這里活動,留下了很多遺跡; 350年前,清東陵被確定為皇家墓地,清朝有五位皇帝安葬于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唐朝時,李世民兩次東征,均屯兵現在市區的大城山,山賜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1938年,唐山正式建市。唐山是文化燦爛的名城。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祖籍在唐山豐潤,評劇主要創始人成兆才生在唐山灤南。這里原創了很多文化形式,評劇、皮影和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三枝花”。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隨著清光緒三年(1877年)洋務派在唐山辦礦挖煤,這里相繼誕生了中國大陸第一座機械化采煤礦井和我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件衛生陶瓷,對推進中國近代工業興起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中國北方瓷都”。唐山是資源豐富的沃土。唐山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并探明儲量的礦藏有49種,富集了煤、鐵、石油、天然氣、原鹽、黃金等重要的戰略資源。煤炭保有量54億噸,鐵礦保有量45億噸,2007年還發現了儲量16億噸的大油田。唐山是鳳凰涅槃的奇跡。震后三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軍民的無私支援下,唐山歷經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一座現代化城市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崛起,創造了鳳凰涅槃的奇跡。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61億元,躋身中國城市“GDP3000億元俱樂部”,超過5個省份和5個副省級城市,在全國城市排名中名列第19位;全部財政收入405.8億元,GDP和財政收入分別占河北省的22%和22.3%,成為河北第一經濟強市。唐山是科學發展的前沿。2006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親臨唐山視察,首次提出了“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的戰略構想。全市上下正在按照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加快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和人民群眾幸福之都,率先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近年來,唐山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把加快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和人民群眾幸福之都的重要內容,加大投入力度,推進資源整合,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2142所,在校生(幼兒)120萬人。在基礎教育方面,全市擁有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校1653所(小學1273所,初中298所,高中82所),在校生79萬人。1995年唐山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兩基”,2000年被評為全國“雙基”工作先進地區,2006年率先實現從學前三年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15年普及。2008年,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小學入學率、初中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93.8%、100%、98.4%和 90%以上。在職業教育方面,全市擁有中等職業學校90所,在校生達10.6萬人,每年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5萬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中高職協調發展的職教體系。在高等教育方面,全市擁有普通高等院校9所,其中本科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9.1萬人,每年為社會培養大學畢業生2.5萬人。
下面,就唐山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做法,向各位領導做一簡要匯報。
一、堅持政府統籌,切實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唐山市雖然較早實現了普及基礎教育的目標,但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無論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上還是在學校管理等方面,都明顯存在不平衡問題。從2006年開始,在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礎教育的基礎上,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國家和省提出的要求,注重把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新思路、新舉措。突出抓好“三個到位”。一是規劃到位。經過廣泛調研、充分論證,先后出臺了《唐山市實施布局調整優化教育資源的規劃》、《唐山市學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規劃和文件規定;從2008年開始,又著手制定《唐山教育改革與發展(2008—2020年)規劃》,進一步明確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和措施。二是政策到位。在資金方面,生均公用經費執行省定最高標準,全市小學生均達到638元,初中857元;尤其是在布局調整和陳舊校舍改造過程中,在全額落實中央和省配套資金的基礎上,又從市級財政中安排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支持偏遠山區和薄弱校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出臺了《唐山市中小學骨干教師管理辦法》、《關于新進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進了優秀教師資源向農村和薄弱校有序流動。三是督導到位。建立了“橫到邊、縱到底”的教育督導網絡,進一步完善對縣級政府教育發展的督導評估機制,評估結果納入當地主要領導政績考核體系。市縣人大、政協對全市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師資隊伍建設情況每年至少分別組織一次專題督導調研,保證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項政策的落實。
二、實施優勢擴張,推進城市義務教育公平發展
近年來,“擇校”、“辦重點班”等現象曾直接影響著城市中心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針對這些問題,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堅持因校制宜,標本兼治,積極探索推行了擴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四種模式”。一是聯盟校模式。充分發揮“名校”拉動效應,將一所“名校”與區片內相對薄弱學校結成“傳幫帶對子校”,組成相互對應、緊密聯系的聯合辦學模式,實施統一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近三年來,全市有400多所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結對子”,實現了共同發展。二是兼并校模式。三年來,全市已有城區95所相對薄弱中小學校由“名校”兼并,實施“同一法人、統一管理、師資統一調配”,實現了城市義務教育資源的優化。三是建分校模式。針對城市擴張后義務教育學校資源不足問題,采取由“名校”辦分校的模式,實施“統一管理、統一師資”。目前,市中心區的路南、路北兩區的“名校”基本上都是“一校兩院”。四是新建校模式。如豐南區主城區將3所初中、4所小學合并,新建一所高標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豐南區實驗學校)。通過推行上述四種模式,切實減輕了城市義務教育就學壓力,有效遏制了學生擇校現象。
在優化教育資源的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一是加快中考制度改革。按照省統一部署,認真落實省級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標分配政策,今年全市分配比例已接近75%。二是全面落實“劃片招生、免試入學”政策。在小學,按照學生戶籍所在地與家長戶籍一致、與實際居住地一致的規定,憑戶口到區片內小學辦理入學手續;在初中,對初一新生全部實施“電腦派位”分班,實行免試入學。三是積極推行“農民工子女就讀無障礙”政策。目前,全市2.2萬名農民工子女全部實現免費就近入學,享受與城市學生同等待遇。
三、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等值化發展
長期以來,受傳統辦學模式和地理環境影響,在偏遠農村特別是北部山區,村村辦小學,鄉鄉有初中的格局仍未打破,布局分散、規模小、教師結構性缺編等現象較為普遍,城鄉教育差別較大。針對這種狀況,唐山市結合新農村建設,以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設為龍頭,狠抓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以此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整合的過程中,堅持“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的原則,對規模小、水平低的學校進行撤并,改建、擴建和新建輻射周邊的標準化寄宿制學校。為避免增加寄宿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在偏遠農村寄宿制學校全面實施了“免住宿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補助交通費”的“兩補一免”政策。近三年來,全市撤并偏遠農村薄弱初中74所、小學275所;標準化寄宿制小學達到26所,初中94所;小學校均人數由2006年底的294人提高到了334人,初中達到712人。
著眼于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在2005年全市消除危舊校舍的基礎上,自2006年起啟動實施了農村中小學陳舊校舍改造工程,計劃每年改造10萬平方米左右。目前,已完成33.8萬平方米改造任務,累計投入資金2.4億元。全面實施了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普及率已達到80%以上,部分縣(市)區達到90%,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普及率均達到100%,更多的農村孩子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還啟動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取暖設施改造和農村衛生新校園等工程,使農村學校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四、注重以質圖強,全力推動義務教育高位均衡
近年來,經過持續不斷的加大投入,全市中小學基礎設施條件已達到較高水平,但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育觀念相對滯后,管理粗放,教師整體素質偏低的情況還比較突出。為此,在狠抓辦學條件改善的同時,注重探索教育管理、師資建設、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實現義務教育高位均衡。一是實施“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和人文化”的新模式,力求中小學管理水平上的高位均衡。制定出臺了《關于在全市中小學實施“四化”管理的意見》、《唐山市中小學管理規范》和《唐山市中小學教學常規》等一系列文件,促進了全市中小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很多鮮活具體的模式。如,豐南區的“星級學校”管理模式,開平區人文校園、數字校園等“六大校園工程”建設模式,等等。二是積極構建教師隊伍建設新機制,力求城鄉教師隊伍素質上的高位均衡。探索推行了城鄉教師交流機制,明確規定各縣(市)區每年教師交流數量不低于符合條件教師的5%,公辦中小學教師交流任職不少于3年,教師職務晉升和聘用要有一年以上的農村學校任教經歷。2006年以來,全市參加交流的教師達到3776人。探索實施了頂崗實習和脫崗培訓機制,將師范院校學生派往農村學校頂崗實習,被頂替教師集中到師范院校集中培訓。截至目前,全市有1200名被頂替的農村教師到師范學院接受了為期一個月的脫崗培訓。積極探索公開選拔中小學校長機制,2006年以來全市公開選拔中小學校長500余名,有275名被派到農村薄弱校任職或交流任職。探索建立了新進教師“逢進必考、擇優錄用”的新機制,對已錄用的教師實施“人事代理”制,試用期滿后簽訂人事代理合同,合同期間與正式教師同工同酬、參與考評,對合同期滿表現優秀者正式入編。2006年以來,全市共公開招聘教師2896名,其中大部分補充到了農村學校。三是探索實施“開放式素質教育”試驗,力求在素質教育實踐上的高位均衡。借鑒瑞典經驗,從2008年秋季開始,在路南區和路北區實驗小學開始探索“開放式素質教育”試驗。其基本特征是“免考試、小班化、開放式”,核心是實現學生的“開放教育、快樂教育、終身教育和創新教育”。經過一年的試驗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正在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四是探索建立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新機制,力求在經費保障機制上的高位均衡。從2002年開始,在各縣(市)區建立了“教育集中收付分中心”,撤銷鄉、校兩級財務機構,實行教育經費“集中管理、統一核算”。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的設立,有效保障了教育經費高效、規范運行,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有力地支撐作用。唐山市的這一做法,被寫入《河北省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并在全省和全國推廣。五是推進學前三年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發展,力求基礎教育階段發展上的高位均衡。在學前三年教育方面,加快優質幼教資源建設,目前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3.8%;在普通高中方面,近年來累計投入15億元,對全市高中學校普遍進行了改建、擴建和新建,全市省級示范性高中達到32所,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全市85%的高中學生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
(2009年10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