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子成為“手機一族”
金秋9月,一批新學子走入“象牙塔”。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高校迎新,校園APP嶄露頭角,成了新一屆大學生快速了解學校、融入大學生活的便捷通道。
目前,全國很多高校都擁有了自己校園專屬的APP軟件,如清華大學的“清華在線”、復旦大學的“i復旦”、廈門大學的“廈大包打聽”、同濟大學的“微同濟”等。校園手機客戶端,成為繼校內網、微博、QQ之后,又一受學生青睞的社交平臺。
以往,人們將高校稱為封閉的“象牙塔”。而今年,重慶郵電大學的新生還沒報到,就對學校有了全方面的了解。奧妙就在于,他們的新生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一款APP軟件的二維碼,新生掃描后就可下載安裝,錄取軌跡、課表查詢、宿舍分配,學生基礎信息一目了然。
查課表、尋服務
迎新火了校園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簡稱,是指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統稱“移動應用”,也稱“手機客戶端”。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APP有“微信”、“QVOD播放器”,以及“憤怒的小鳥”、“水果忍者”等等。
今年走入“象牙塔”的新生,在校園APP的引領下,感覺輕松了不少。
早在入學前,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的新生小張就心生忐忑:大學宿舍怎么分配?報到需要什么流程?課程表去哪里下載?上課教學樓怎么走?在錄取通知書上發現學校APP的二維碼后,小張立即就安裝了這款應用。一打開軟件,就可以看到歡迎新生、學生機構、校園生活等很多內容。小張還通過這款APP了解到了自己的班級和老師,熟悉了開學流程。“按軟件上的提示,我一到學校就辦完了所有的入學手續,再也不會像學長們那樣拖著行李滿學校亂跑了。”
其實,像小張這樣的入學困惑,在新生中并不少見。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的一項調查顯示,異地求學的2012級本科新生中,18%在生活適應性方面遇到問題,飲食不習慣、想家、不會處理同學關系等,這些讓新生們倍感焦灼,大學生的入學教育變得十分迫切。
也許,這就是國內高校紛紛上馬校園APP的初衷。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校園APP服務更符合“95后”一代新大學生的特點。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手機APP項目負責人表示,在和學生的接觸中,發現學生們都喜歡使用社交網絡來了解資訊。為了讓新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校園,熟悉大學生活,學校特意“投其所好”研發了這款APP,為新生們多一個了解大學生活的便捷通道。
打通校內外服務
校園APP“很貼心”
對大學生而言,校園APP是獲取資訊、進行社交的新平臺,可以將校園新聞、活動通知、教務系統、學校服務、周邊生活等功能“一網打盡”。
華東師范大學的校園APP“i華東師大”,推出了師大新聞、通知公告、微博動態、學術講座、空閑教室、教師名錄等功能模塊,通過APP,學生就能瀏覽學校新聞資訊、獲取講座信息、了解自習室分配、查看校園地圖,學習、生活、休閑全方位服務,讓華師的小伙伴們感覺很“貼心”。
無獨有偶,吉林大學打造了吉大專屬APP“青梅JLU”。大二的陳同學介紹,過去聽一場講座,都是通過學校布告欄上的海報才知道,如今只要打開手機,點開APP,就能最快知道講座的時間和地點,十分方便。設置APP的鬧鐘提醒后,欄目文章一有更新就能得到通知,再也不怕錯過重大的信息了。
與學校官方APP不同,也有一些學子自行開發了校園APP,服務同學們。廈門集美大學一個學生團隊開發的校園APP名叫“菜園幫”,包括實時主頁、新聞聚焦、大學行知、快叫外賣、格子商店等16個模塊,服務于學生學習、生活、休閑、購物的各個方面。軟件可以進入集大官網、教務系統、圖書館系統、選課系統等,學生通過這個軟件就可以選課、查詢圖書館書籍、收發郵件。
“菜園幫”在為同學們提供學習信息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對學生生活的服務。它支持一鍵撥號,可以快速預訂外賣;“校園招聘”模塊將學校內外的兼職信息進行匯總,及時推送;“生活服務”推出集大預購商城,匯總學生預購需求,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學校周邊店鋪和淘寶店鋪則加盟“格子商店”,APP提供商家鏈接,學生可在線下單購買。
作為集大的一名“老生”,王俊行同學對“菜園幫”十分推崇。小王表示,雖然自己剛下載這個APP沒多久,但明顯感覺現在對它很“依賴”,“自從下載了這個APP,每天不用上學校官網,就能知道學校大小事,不知不覺自己倒成了學校的‘百事通’,哪有講座,哪有兼職,一打開應用就十分清楚了。特別是‘快叫外賣’功能,想吃什么,只要輕點‘訂餐電話’就能直接預訂,省去了再抄電話號碼的麻煩。”
泄密、失真隱患
誰來主導校園APP
校園APP正方興未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校園APP開發者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學校的官方應用,有著強大的內部支持,在與教務系統、郵件系統、學生服務系統的對接上,是比較有保證的,但是在功能設計上中規中矩,難接“地氣”。
學生團隊自主研發的校園APP,為了最大化服務學生,免不了要與學校的學生信息、教務系統等進行對接。但在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上,還存在諸多漏洞,內容的監管上也不到位。有同學表示,校園APP的一些功能需要用自己的校園賬號進行登錄,之所以沒有下載,就是怕軟件不能保證信息安全。一旦泄密,用戶是最大的受害者。
另外,學生研發的校園APP作為社交平臺,內容多是用戶共享而成,匿名用戶上傳信息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廈大包打聽”APP研發者也表示,APP“所有信息均來自互聯網,若有冒犯、侵權之處,請告知”、“如發現數據有誤,希望您能及時反饋,幫助作者優化軟件”等。這些隱患,都讓不少學生對APP望而卻步。
APP作為新媒體的一種方式,是大學生手機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學生團隊和第三方通用應用開發者作為校園APP開發的三大主力,需要更廣泛的合作,各取所長,規避風險,讓APP在符合學生的需求定位的同時,加強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這樣校園APP才會健康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