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立冬,“喜伯伯”就收到寄自江蘇、廣東、四川、山西的價值幾千元的棉被、毛毯、羽絨服、保暖鞋,這些都是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給他學生的過冬衣物。
“喜伯伯”就是被人稱為“三峽好老師”的湖北宜昌市土城小學教師陳發喜。從風華正茂的師范生到已知天命的老教師,陳發喜堅守鄉村中小學教書,并在30年中堅持扶貧助學,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輟學,在平凡的崗位上傳遞著愛心“正能量”。
站在記者眼前的陳發喜頭發花白,穿著一身天藍色格紋西裝,花100元買的,已穿了五六年。他告訴記者,自己就是因為受到幾位老師的資助才得以完成學業。“我要把這根愛心接力棒傳遞下去。”
1983年,20歲的陳發喜成為土城鄉中學一名老師。土城鄉是貧困鄉,有許多貧困學生。盡管月工資僅有30多元,陳發喜開始節衣縮食資助貧困學生。10年前調往土城小學任教后,仍堅持愛心助學。
平日里,陳發喜從微薄的工資中撥出一些錢來,為貧困學生買文具、充飯卡、添置新衣、代付醫療費。少則幾角錢,多則數十元,他沒有細算過為學生們花了多少錢。“我把他們當親生孩子看待,從來不會計較花多少。”他說。
為了避免有學生因貧困而輟學,他時常走村入戶與身居偏遠山村的家長交流。從黃家嶺到穿心店、從落步埫到譚家嶺,土城鄉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次家訪時,陳發喜發現落步埫村的李宏智輟學在家,“學雜費我來出,這學一定要上。”他對家長說。這一管就是3年,還提議學校包銷他父親燒的木炭,解決一部分生活費。李宏智初中畢業考上中專,陳發喜為他置辦生活用品,買了一身新衣,送他到學校報到。李宏智現在宜昌一家公司做主管,常常回來看他。
每當月初,陳發喜就忙著為40多個貧困生飯卡充值。“存放在我這里的《貧困生統計表》,陳老師是翻看得最勤的,每個班有多少貧困孩子,他比我還清楚。”土城小學政教主任李德斌說。
2004年秋季,由于撤點并校,學校貧困學生一下子多了起來,僅憑每月工資已不足以支撐他的助學夢。“捉襟見肘”的境況中,陳發喜開始嘗試通過網絡博客、論壇和QQ空間宣傳助學倡議,向社會尋求幫助。
“一開始,很多人不相信,以為我是騙子。”陳發喜不得不忍受對方對其身份和動機的一遍遍質疑。“最初確實有些受不了。但我可以理解他們,他們要材料、照片和學校蓋章,無非是希望自己的愛心落到實處,所以我也盡力配合。”在陳發喜的努力下,一筆接一筆的善款讓一個個瀕臨輟學的孩子看到希望。
“小時候,看到爸爸經常給學生付學費、買衣服,感覺他對學生比對我和姐姐還好。”小女兒陳美靈說。大女兒陳燕靈告訴記者,父親一向勤儉節約,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自己很少買衣服,一心想著省錢給學生買吃的、用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