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秋季新學期,哈市義務教育階段全面進行新課改已經5年。10月初,記者走進學校,了解課改前后有什么不一樣。
變化1、課程設置綜合化
隨便拿一份課程表,比較一下,就能看出新舊課程設置的不一樣。過去的好多學科在這上面被“綜合”掉了。
新課改之后,中小學課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于是,冰雪文化、滿族文化、交通規則、園林種植、地震探測等一切可以觸摸的資源都變成了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研究的對象。學生們走進冰雪大世界,走進社區,走進大學,走進工廠。
許多學校將武術、器樂、書法、國畫、手工、泥塑等課程都作為學校的自創課程。哈市興華小學就將這些自創課程都設置成小學生的選修課,讓學生隨便選著上。
變化2、打破以往教學模式
哈市復華小學王傳賢老師回憶自己曾經上過的一堂事前排練好的公開課。那堂公開課上,王老師和孩子們表演《兩小兒辯日》,師生商量好了都用文言的方式來完成對話。可當兩個孩子說完觀點后,王傳賢卻順嘴問“為什么?”頓時,聽課的老師和學生都小聲議論起來。
片刻停頓之后,令聽課老師們諒訝的是,王老師打斷了原設計,真誠地對學生說:“剛才老師犯了個錯誤,聰明的你們一定發現了。”“對,老師剛才說錯了一句話,有一句話你是用白話說的,你耍賴。”孩子們紛紛說。此時,王老師說:“古人說‘聞過則喜’,你們幫助老師找到錯誤,老師要謝謝大家。”王老師真誠地向學生們鞠了一躬。“那么,剛才老師說錯的這一句,用文言文應該怎么說?”停了一會,一個孩子舉起手說:“老師,是不是可以說‘何故’?”
王傳賢說,新課改的課堂不再死板,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是否真的產生了互動。
變化3、老師可自創教材
16日,在哈市興華小學的操場上,有34名老師手里舉著選修課的牌子,古琴、禮儀、書法等34門課程都可以隨便選著上,過去在大學里的選修課,現在在小學和高中的課堂里隨處可見。
武術、器樂、書法等都成為學校自創課程,哈市小學教師朱政認為,課程改革以后最大的變化就是在一線工作的老師可以自編教材了,過去教材都是由國家規定的,讓老師教啥就得教啥,而新課改以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開發課程了,這給了老師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變化4、成績排名表下墻
新課改以前,各中小學教室的墻壁上,隨處可見成績排名表,而新課改以后,哈市經緯小學、團結小學、第113中學等多所學校班級的墻壁上,成績表變成一張張全班同學的“行為評比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十種幾何圖形,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行為評比標準:學習星、文明星、紀律星、集體星、勞動星、生活星、孝敬星、人際星、藝體星、智慧星。哈市第113中學的鄭春聲老師介紹說:“課程改革以前,同樣的位置,貼的是學生考試成績排名表。現在,按課改要求,考試一律不排名次,不在班上公布同學的分數。”
變化5、綜合素質成標準
在長期以來形成的“唯分數論”教學體制下,家長擔心教改帶來的是學生“素質高,考分低”,最后落個中考分不高、高考落榜的局面。事實證明,新課改以后,唯分論徹底被打破。
2007年6月,初中新課改學年的首次中考,哈市首次對中考題題庫進行增容,剔除了題庫中陳舊的偏、難、怪題,增加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題型,將題庫里的題增至20萬道。中考考試政策做出相應調整,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錄取的前置條件,即考生綜合素質的各維度評價結果達到C(合格)以上等級,其他方面符合要求,才可報考普通高中,這一舉措意味著今后全面考核綜合素質將逐漸取代以分數論高低的考試。
2008年中考,哈市為了給學生減負,又將政治學科作為考查科目。據哈市各學科中考命題員在對試題難易程度進行分析時表示,中考的試題與新課改緊密相連,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
新聞鏈接
2001年秋季,國家教育部啟動第8次課程改革,黑龍江省啟動20個省級課改實驗區;2005年全省中小學全面進入新課改階段。新課程實行三級管理:過去國家教育部門要求對中小學生傳授的課程是統一的,同一年級學生學的是同一本書。現在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中小學的課程內容剔除繁、難、偏、舊內容;在中小學生中全面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唯分論被逐步打破。評價學生標準不再是一張試卷,更加注重人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實現更高層次的綜合,變“唯學歷”為“唯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