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長輩給孩子壓歲錢已在不經意間約定成俗。一般家長總認為,大學生沒有經濟收入,只要還是學生就是“孩子”,所以給壓歲錢是理所應當。而近些年一些對立的觀點出來了,有些人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要學會獨立,壓歲錢不應該再收了。今年寒假期間,有多少大學生收到了壓歲錢?他們對收到的壓歲錢會如何使用呢?作為已經成人的大學生該不該再要壓歲錢了呢?近日,武昌理工學院大學社通訊社對該校各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80.6%的大學生收到了壓歲錢,52.8%的人表示大學生應該收壓歲錢,47.2%的人表示大學生不應該再收壓歲錢,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項調查中,15.3%的受調查者表示給長輩發了“紅包”,出現了“反哺”新風俗。
“壓歲錢是長輩的一份心意,我會把它用到實處”
在收回的72份有效問卷中,58人表示今年過年收到過壓歲錢,占受調查人數的80.6%。多數人認為壓歲錢不在于多少,那是長輩的一份心意和一份祝福。武昌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大三學生蘇磊敏是浙江舟山人,她家鄉過年有發壓歲錢的風俗,只要女孩子還沒工作就會收到有壓歲錢,而男生上了大學一般就不再收壓歲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也水漲船高,小蘇小學時收一個紅包有100元,而如今不下500元。小蘇今年大三,她告訴記者本來她打算今年不再收壓歲錢的,可是長輩執意要給,依舊收到了不少壓歲錢。
對于這不菲的壓歲錢,小蘇并沒有大手大腳花錢,她拿著一部分壓歲錢給長輩買禮物,一部分存起來當做生活費減輕家庭經濟壓力,有時也會獻愛心捐出一部分。“壓歲錢無論多少都是家長們的心意,可以拿著,不過壓歲錢還是需要用到實處,有的人會相互之間攀比誰拿的壓歲錢比較多,這是要不得的。”這是小蘇對于壓歲錢的看法。
“大學生應該成熟自立起來,不應該再收壓歲錢了”
調查顯示,72個受調查者中有14人今年未收到壓歲錢,占19.4%。此外,在58名今年收到壓歲錢的受調查者中仍有12名表示大學生不應該再收壓歲錢,占20.7%。“自己成年了,應該學會自立”是現在大學生不拿壓歲錢的一大理由。很多受調查者表示18歲就意味著成年了,有能力靠自己雙手奮斗。在國外18歲意味著父母沒有撫養孩子的義務了,這一意識在國外很強烈,如今也漸漸取代了國內傳統的只要沒有工作就得給紅包的概念。
該校城市建設學院大一學生楊玉鳳是湖北荊門人,她說:“我們那里過年收壓歲錢的風俗不是很濃厚,我覺得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要學會自立,沒有必要再收壓歲錢。”小楊還告訴記者,今年過年并不是沒有人給她發紅包,而是一般都沒有接受。
大學生自立意識加強 掀起“反哺”新風俗
春節長輩給孩子壓歲錢是我國的民俗,可記者調查發現如今一些大學生反其道而行之,15.3%的受調查者給長輩發了壓歲錢,或者通過自己掙的錢給長輩買禮物,一時興起了“反哺”的新民俗,壓歲錢除了期盼老人長壽之外,還傳遞了一份子女對長輩的感恩和回報。在大學校園里,有些大學生通過打工自己掙來的錢,以禮物或者壓歲錢的形式給了長輩,這不僅僅是一種“反哺”感恩,更是大學生自立成熟的一種體現。武昌理工學院學生張妹就是就是一個例子。
張妹是武昌理工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去年寒假在家鄉十堰市摩爾咖啡廳找了份服務員的工作,每天工資35元,春節期間照常上班。她的工作是幫助客人上茶水、送點心,客人走后清理桌面。春節期間,咖啡廳生意特別繁忙,張妹的年夜飯是在店里吃的。讓她自豪的是,她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給父母和弟弟各發了100元壓歲錢,還給爸爸買了皮帶和襪子,給媽媽買了圍巾,給弟弟買了手套。
在“你會在春節打工為父母發壓歲錢送禮物嗎?”的調查中,69.1%的參與者選擇了“有機會就會,還能鍛煉”,21%的人選擇了“不會,在家陪父母也挺好的”,只有9.9%的人選擇了“還沒想過”選項。調查表明大學生的自立意識在加強。
壓歲錢重在意義 支配壓歲錢趨向多樣化、合理化
調查顯示,52.8%的人表示大學生應該收壓歲錢,47.2%的人表示大學生不應該再收壓歲錢。受調查者中有19.4%人未收到壓歲錢,20.8%的人收到的壓歲錢在500元以下,43%的人收到的壓歲錢在500—1500元之間,16.7%的人收到的壓歲錢在1500元以上。可以看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收到的壓歲錢也是水漲船高,對于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來說,很大一部分學生收到的壓歲錢也算是一筆不菲的收入,那他們是如何花壓歲錢的呢?統計顯示,多數人會將壓歲錢分幾部分用于生活費、購買學習用品、為長輩購買禮物以及攢私房錢,少數人也會用部分壓歲錢購買電子設備或者娛樂消費。
其實對于大學生該不該收壓歲錢這個辯題,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對于已經年滿18周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的大學生來說,不但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合理的接受和支配壓歲錢,更要明白,這些壓歲錢不應該用數量來衡量,更不應該任意花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